第六章 暮鹰

汉魏风骨 Ms.林羽 6025 字 2个月前

“鹰者,健飞之猛禽也,焉得如此轻易中矢?”曹操的声音雄浑而古怪。

似有小将拾起那鹰:“司空,此乃一只垂暮之鹰。”

“何处来的黄口小儿?敢在帐前射箭,竟将一只将死之鹰射落司空跟前!是何居心!?”有人厉声呵斥道。

我屏住呼吸,紧张得不敢说话,几乎快将头埋进泥土里去。

仿佛听见曹丕悄悄跟曹操说了什么,须臾,但听得曹操笑道:“我等饮酒正酣,忽闻帐外似有鹰鹫悲鸣,只当帐外有位驯鹰壮士,遂携手出帐,一探究竟,不料,竟只是一小小女娃在玩弄弓箭耳。”

众将士都跟着曹操笑了。

“孺子,起身,近前来。”曹操命令道。

我缓缓起身,走上木阶,灰头土脸地来到众人跟前,不知该向曹操行何礼,只好低头不语。

被曹营文武官员环绕,紧张的气氛一度令我窒息。

曹操从死鹰身上拔出那支羽箭,微微俯身,递到我面前,语气不紧不慢:“将死之鹰,死不足惜。你拿着它,回到原地,再射一次,射辕门。”

我颤巍巍地接过曹操手里的箭,下一刻,便与那双洞穿一切的眼睛对视,我慌忙垂下眉眼,大气不敢出。

曹丕递过一把长弓,我双手接过,才发觉它比先前的弓都要轻,曹丕也不顾我惊诧的神情,只回到他父亲身后,恭敬站着。

我明白,现在除了自己,谁也帮不了我。

于是我抱弓转身,走下木阶,回到刚才射箭的地方,对着五十米开外的辕门挽弓拉弦,吸气凝神。

箭发离弦,弦声鸣鸣。然而遗憾,还是未中辕门辄半空跌落,我落寞折返,伏跪阶下。

“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曹操摸须笑道,“足可见,适才此女射杀暮鹰,不过戏耍间之巧合耳!如此,虽是垂暮之鹰,又有何可惧?”

诸将闻言,莫不附和大笑。

正在此时,从暗处冒出个无名小卒,附在曹操耳旁说了几句,曹操于是笑眼盈盈,低语吩咐了些什么,小卒领命而退。

“诸君,这突降之‘鹰’也见过了,仍旧归宴饮酒罢。”

“唯——”

“崔缨,你且一同入帐来。”曹操又补充了一句。

众将闻言,面面相觑,纷纷窃语揣测我的身份。

怔怔地看着曹操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没入深帐,我倒吸一口凉气,心脏砰砰直跳。

崔缨啊崔缨,别怕,别怕,你一定要冷静,曹操是这个时代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代表,一定要谨慎说话,不会有事的,一定不会有事的。

营卫打帘,我颔首入帐,不敢平视,余眼却在细细留意帐内陈设:典型的汉式军帐,九枝连盏灯将木制的地板映照得十分锃亮,筵席铺设盛大,案几整齐排列,侍婢垂手而立,曹操高坐上席,左右各有倡优,身后更有层层屏风。

众将坐回原席,短箫铙歌继续。

步入大帐后,我趋步上前,行至席央,行稽首大礼:“民女不知礼数,一时玩乐,还望司空恕罪。”

我微微抬头,却见曹操缄默不语,似有严肃之色,他自行挽袖,举勺盛酒,兀自独酌,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众人猜不透曹操之意,皆不敢妄自发声。于是半晌过去,席宴仍旧只有笙乐声,帐内气氛莫名焦灼。

一想起眼前之人,就是史书里那个会夺我性命之人,我突然恐惧起来,哆嗦着握紧双拳,几乎快将指甲嵌进肉里。再一瞬,回忆起从前在外遭受着重重磨难,今又在此忍受权势压迫,一时间,我竟大汗淋漓,头晕目眩。

“汝,何故汗如雨下?”曹操突然发问,将我惊醒。

“因为……因为……”我结结巴巴,曹丕在一旁坐着都替我着急。

一紧张,前世学的什么古文都不管用了,都想不起来了。

我心慌不已,疯狂在脑中组织语言,忽然灵光乍现,于是颤声应答道:

“初见曹司空威颜,民女战战惶惶……故而汗出如浆。”

“那为何适才帐外,汝未尝出汗?”曹操好玩似的笑问。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席中文武幕僚听了,纷纷轻声掩笑。

气氛总算活跃了些,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努力平复心情。

不怕,不怕,他曹孟德又不是老虎,我谨言慎行、随机应变就是,好歹我也是真的清河崔氏,还怕他为难不成?

于是我渐渐冷静,鼓起勇气,慢慢抬起头来,去直视台上那个中年男子似笑非笑的脸。

“上前,来孤席侧坐下——”曹操命令道。

“唯。”我再拜叩首,挽起裙裾,听从其言。

曹操见我颔首低眉,仍有怯意,遂拿起一卷竹简拍在我肩上,唬得我一哆嗦。

“抬起头来——”

这一刻,我仿佛体会到了圣旨临头的感觉。

不管了,豁出去!

于是与曹操双眼相峙,我故意露出天真的神态,闪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微笑以对。

他在打量着我,我也趁机打量着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早已换下猎服,头戴冠帢帽,身披轻绡旧裳,腰佩盛巾鞶囊,席侧一双单色鞋履,看着已穿多年,席后还有多扇屏风,并无多少花纹雕饰,甚至有补纳的痕迹。只是屏风后,似有人影晃动。

早在前世就听过,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于军营中“轻佻无威重”,果真如是。我暗暗莞尔,垂眉听候。

“嗯,像,确实像。”曹操收回竹简,点头笑道。

众人迷惑,谋臣席列首席中人问道:“此系何人之女?不知司空言者,与何人相像?”

曹操并不答,只转头看我:“孺子,你是何身份,且自行说来。”

我沉默片刻,提裙起身,恭恭敬敬地走到阶前跪下,作揖拜道:

“民女姓崔名缨,清河县东武城人氏,家父讳名霸,家叔讳名琰,字季珪。”

满座哗然,曹操却不动声色地发问:

“汝年岁几何?”

“民女今年十岁有四。”

“汝言汝为清河崔氏女,幼时遭人拐卖,没入奴籍,后又自行北上,寻回冀州,闻此言者,莫不觉荒诞。孤曾派人探得,崔府确于数年前走失一女,也确实对得上年龄。只是时过经年,容貌多有所变,未免难辨真伪。孤久慕清河崔公盛名,知琰为其兄寻觅亡女多年。坊间传言,其女生来聪颖,奇赋异禀,幼即工书,似男子般好读经卷,遍览诗书,目之而不忘。汝曾没奴籍,又现身袁宅,今有何能,足以自证身份?”

看来是那些坊间传闻勾起了曹操兴趣,他由是生疑,想借机验证一番。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权当毕业答辩,又有何妨?

多年前在崔府中学得的一星半点儿儒经,早已忘却,可奇怪的是,前世所学所背的古籍,仍记忆犹新。

“司空所说极是,当今天下大乱,人人皆欲攀附士族名门,以图自保。适才司空也提到,坊间传言里的清河崔氏,自是名门闺秀,饱读诗书。民女虽早年与家人离散,但儿时所背诗、礼,所学孔孟之道,所览诸子百家之言,并未忘却多少。司空大可当筵考问,一试便知。”

曹操哈哈大笑,并不曾料想到我这般回答,但他想要的正是我最后一句。

我信心满满,正准备好了应答曹操关于《诗》《论》《史》《礼》的考问,曹操却不按常理出牌,挥袖命人端来一物,正是我之前所写的两块竹片!

我不禁暗道不妙。

神童者,当世多有,不足为奇,他曹家就有三个,曹操怎么会稀罕。

曹操稀罕的,是那个女童“幼即工书”的本领。

要知道,曹操也是享誉后世的汉末书法大家之一。

关公面前耍大刀,我大约是要完了。

“汝自谓没入奴籍,更流亡多年,如今仍能将八分写得这般娴熟,恕孤未敢信也。”

嗯?八分?那是什么?

“公达,取此二物与诸君一赏。”曹操示意那首席谋士上前,但见此人面相敦厚,正值中年之龄。

闻其表字,我已知他是荀攸荀公达。

文官们传阅罢竹片,议论纷纷。

曹操继续问我:“汝所写的八分,变波、磔而为撇、捺,且侧、啄相依,行云流水,似兼有章草与小草之妙,若无经年习练,怎有如此造诣?”

章草好像是草书的古称,看来曹操说的“八分”,应与草书类似。不过,他可绝对想不到,我这晚辈,虽未上过专业书法班,修习的却是经千年沉淀而成熟的当代名家行楷字帖,才不是什么章草呢。

我未经思考,只笑着坦白道:“回司空,小女子素喜书艺,却诚不知何为八分,不过平日闲暇里,胡乱在地上拈着柳枝练着玩罢了。”

曹操闻言竟大笑,指着我对众人说道:“诸公且听,此女竟道不识八分!岂非视吾不知书艺?吾自学书以来,数十年间,未尝听闻有人可无师自通,自入隶书门道的。”

完了,我又不曾详细了解过书法史的,如何知晓这个时代还有什么“章草”“小草”“八分”啊??

曹操问及我的书法盲区,已令我方寸大乱,而我贸然坦诚,更将自己的本质暴露无遗。

以后还不记住这个教训!

我慌得忙擦汗,曹操却捋了捋须,又问:“那孤问你,汝所书隶字,缘何有陈留蔡公之字迹章法?”

什么!?曹操居然看得出我的隶字有蔡邕体的影子!?

我按紧手指,心跳飞速加快,完全不知所措……

我在二十一世纪临摹的《熹平石经》,不过是传世的残缺石刻拓本,现在该怎么圆下这个谎呢?

这下真玩大了。

真的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大坑,然后还跳进去呢。

曹操似乎看出端倪,却并不捅破,仍悠悠然同帐中众人讲起过去:

“昔年,吾为雒阳北都尉时,曾与蔡公私交甚笃,常从其学棋艺、书技并琴乐律吕。后蔡公奉天子令,率众校勘儒经,耗时八年,亲刻碑石文字,立于太学门口。碑石初立,往来观视及摹写者,络绎不绝。日有千余车辆,填塞街陌。诸位不知,那是何等盛况!蔡公石经,被泽后世儒生,堪为千秋功业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原来曹操跟蔡邕这么熟悉啊,原来如此!

我前世对曹蔡二人的关系,只停留于蔡文姬回汉的零星半点记载,哪里知道那么多历史细节呢?

可细节,似乎能在这个时代要了我的性命。

可我一定不能自乱阵脚,我还没给曹操展示真正的本事呢。

我认真听着曹操的话,大脑飞速运转,拼命思索着关于三国前期的史料记载。

“的确,正如司空所说,碑石初立于太学门口时,往来摹写者不可计数,蔡公字迹,流传天下,早不是什么秘匿书体。”

“那又如何?莫非汝曾前往雒阳一观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