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总是要补充粮草的,甘将军率部于此,这粮草不运也得运,既然敌军会打这个主意,我军不妨将计就计,引诱敌军劫粮,一举破之,有了一次教训之后,敌军就不会再轻易打我们粮道的主意,这粮道自然安全。”
刘敬想了想,就叫来一个亲兵,让亲兵传达命令,派人给甘宁和太史慈送个消息,告诉他们敌军有劫粮的可能。不过,他并没有把诸葛亮说的诱敌劫粮的计策告诉甘宁,具体怎么防范,他也没有给出意见。因为甘宁是主将,具体事宜仍需甘宁自己去解决。
“实际上,敌军的粮道也有问题,这正是我军破局之处。”诸葛亮接着说:“州牧请看,江陵在襄阳的东南面,王威大军从襄阳出发,走了陆路,若他走要走最近的道路,在到编县后就应该南下,此道路平坦而通畅。”
“然而,王威在到达编县后,又率军先去东南方向的华容,然后从华容南下到江陵,江陵形势危急,王威却绕道华容,这是为何?”
诸葛亮提出这一问题,倒是引起刘敬的疑惑:“孔明这问题问得有理,想必你心中已有了答案。”
“想必是为了拱卫粮道。”
“粮道?”
“正是,华容有条河叫南襄水,该河从汉水进入流经华容,又经州陵,进入长江,该江两岸宽度不大,估计四五十丈,与汉水相比,就小了很多。所以刘表的水军和黄祖的水军根本就不会进入该河,且其在州陵段有几条支流,水域负杂。不过,这河虽小,不足以供水军进入,但可以用来押运粮草。”
刘敬明白了过来:“你是说,王威、文聘大军虽是走陆路,但粮草还是通过水路来运的。”他倒也理解,陆路押运粮草,要比水路复杂很多,要花更多时间和耗费更多人力物力。所以,押运粮草,能走水路就绝不走陆路。
“正是,走的应该就是这条南襄水,王威大军走华容,想必是先安排粮草事宜,保证粮道通畅,再率军南下江陵。”
“只是,这王威行事谨慎,南襄既然通长江,他不担心被我军抄他粮道?”
“或许他是心存侥幸吧?刚才我已说过,南襄水河道较小,并不适合大军进入,黄祖也不会进入,且不是南郡本地人,亦不会想起此河,州牧从沙羡渡江走陆路进军江陵,不也没走这条水路吗?”
诸葛亮用了或许两个字,也表明他对此事有些疑虑。他的话也透露了一种情况,荆州依靠长江,长江各大小支流数不胜数,水域极为复杂。刘敬心里却有点怪甘宁没有先把路探好,甘宁驻守沙羡一年时间,不管水域多复杂,他都应该把周边的水路探清楚。
然而,诸葛亮很快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可能性,正好解释了这个问题:“可能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南襄水有桥,导致船只无法进入,刘表把华容方向的桥都拆了,使用水路得以通行,以便押运粮草。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南襄水在州陵方向的桥全都拆了,抽调一些小一点的船只,押运一些士兵到华容一带,袭击敌军粮道。”
这时代虽已经有了拱桥结构,但并不普及,由于技术所限,拱桥一般只能建长度二三十丈的。这南襄水宽度已有四五十丈,表明江上可能不会有拱桥,多半都是木桥,一旦建了桥,船只自然就不能通行了。
刘敬也明白这个道理:“孔明说得倒是有些道理,看来,我需派一些斥候云查探一番。如若真是刘表拆了桥,我们倒也不用也拆桥,只需派一支几百人的军队,潜入到华容,在刘表的押粮船只到达时,士兵可在岸上以弓箭射击,便可破其辎重队。”
“州牧说的是。”
南襄水宽度只有估计四五十丈,换成步数的话,大概七八十步,在弓箭的射程之内。所以,对于刘敬而言,直接派小军队在岸上用弓箭突突就行了,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押送粮草的船只并非战船,没有防御弓箭的能力。
……
江陵南门城下,在霹雳车投石数日之后,刘敬再次发动攻城。今日负责主动的将军是陈武。
陈武率扬州军精锐,列阵于江陵城下,先是以弓箭射击,万箭齐发,嗖嗖破空之声不绝于耳,瞬间压制了城头上荆州军的箭雨。扬州军士气高昂,士兵推着冲车在前,轰然撞向城门,每一次撞击都伴随着地动山摇,城门吱嘎作响,摇摇欲坠,仿佛随时将破。
自从王威援军到了之后,镇守江陵南门的是霍峻,霍峻依旧镇定,他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双方激战正酣,扬州军攻势虽猛,却难撼荆州军之坚韧。城门虽危,却在荆州军将士们的殊死抵抗下,仍是屹立不倒。战场上,刀光剑影,喊杀震天,胜负一时难料,战况胶着,令人屏息。
……
此刻,一支约两千人的军队押运粮草在江陵城西面十几里远的地方往北而上。这支押运粮草的军队正是扬州军的辎重队,所押的粮草主要供给甘宁部,负责的将领叫袁雄。袁雄原本是孙策的部下,孙策败亡之后,他就跟着投了刘敬。
不过,他在军中地位一般,此战他并没有上战场冲杀的机会,而是只负责运送粮草。他有自知之明,以自己的才能,恐怕很难在短期内出头。但作为降将,他有机会负责押粮,实际上已经比大多数降将的待遇还要好。如果此次他把押粮的事情做好,下次就可能会有上阵杀敌的机会。
突然,前面响起一阵嘈杂声,袁雄细细倾听,似乎是……脚步声。他脸色大变:“注意……戒备……有敌袭。”
不过,刘敬也不能调走甘宁所率大军,否则王威与蔡瑁就可以从容会合,对他更不利。可以说,甘宁所率军队只要不吃败仗,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