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真正的一等巡洋舰

开篇激战1860 琳琅岁玥 1159 字 1个月前

光绪二十一年的大清,除了三两艘旧船,手中已再没有其他能够掌控的海上力量了。

而若欲重建海军,不仅耗费巨大,更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才能见效,此时的清廷着实无力为之,只得暂弃。

那么陆上的情况又如何呢?

原本自光绪十二年时起,朝廷曾下旨命荣禄为步军统领,在京津之间主持编练新军,名曰“亲卫军”。

这唯一一支,为清廷直接领导的近代化新军,理应得到朝廷的重点照顾。然而却因为经费和人员等原因,编练了多年其规模仍不足万人。

在清日战争中,有多半的亲卫军被调往了鸭绿江前线,参与到对日军的作战当中。随着清军的惨败,其在战后能够得返者,也是人数寥寥。

亲卫军也由此元气大损。

如今,大清皇族和满洲权贵们,危机感已经越来越重了。

他们为了保全自身,总算是对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有了彻底的认知,也终于下定决心要倾力投入建设,并且还要将其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这剩余的几千名亲卫军,也被朝廷视作骨干,成为其重建新军的核心基础。

这支寄托了大清最后希望的新式军队,被朝廷重新命名为了“新陆军”。

清廷为新陆军聘请了德国军官进行操训,并购办德式装备为其武装,首批准备编练左、中、右三镇。

至于练兵的地点,则选择在直隶省永平府的临榆县。

之所以定在了山海关附近进行练兵,是因为如今两江的势力已经快速渗入大清多省,就连直隶的中部和南部也不例外。

但在这当中清廷发现,不知是何缘故,两江势力的外溢,总是限于关内各省。北至直隶和山西,西到甘陕、四川和云贵,便就止步不前了。

朝廷编练大清“希望之兵”地点的决策,也是受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