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麦积烟雨:石窟中的千年佛韵

夏先衍静静地伫立在伏羲灵源之地,周身被一层神秘而柔和的光芒所笼罩。他闭上双眼,神识缓缓散开,仿若融入了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在他的感知中,丝丝缕缕的信仰之力,如同灵动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化作莹莹星光涌入庙宇。

卦台山方向的辉芒最是璀璨,仿若银河倾泻,那股力量雄浑而磅礴,仿佛带着远古的呼唤,让夏先衍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

山风掠过檐角铜铃,泠泠之声中,他恍惚望见远古苍穹裂开一道缝隙,那位披星戴月的人文始祖正踏光阴长河而来。

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人文始祖伏羲,为探索宇宙的奥秘,在此仰观浩瀚星空,俯察大地万物,忽有龙马自渭水破浪而出,鳞甲上先天符文灼灼生辉。

羲皇心窍顿开,指尖划过乾坤经纬,参透天地运行的规律,创造出了八卦,霎时山河通明。“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自此晦暗尽褪,九州沃土萌发智慧之芽,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智慧之门。

1947年盛夏,渭河畔蒿草被烈日烤得焦卷,裴文中率考古队溯三阳川蜿蜒而行。当卦台山断崖上第一枚陶片出土时,黄土层中五千年前的炊烟气息扑面而来。

八十年代普查更掀惊澜,0.5米厚的文化层里,石器凿痕尚存先祖掌纹余温,骨器的裂纹间似能听见洪荒岁月里狩猎的呼喝声。

考古工作者发现卦台山古文化堆积层厚达0.2至0.5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居住面、灰渣等遗迹。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50余件文物距今均在5000年以上。

夏先衍借助两座羲皇灵源之地的连接望见了卦台山的虚影,卦台山形——其峰如倒扣天瓢,山巅平台若神之祭坛,北麓渭水盘绕如巨龙,分心石在漩流中镇守阴阳分野;南倚白鹿山岚气袅袅,三阳川盆地如太极双鱼相抱,河道"S"形蜿蜒正是混沌初分时的天地胎痕,如同一个真实的太极图。?

明清时期,卦台山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庙宇、殿堂等建筑相继建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祭祀与文化传承体系。

此时此刻,朱墙黛瓦的庙宇渐次林立之间,晨钟暮鼓声中,不少人于此焚香叩拜羲皇!

"队长,是否即刻启程卦台山?历忱雨见他北望出神,指尖不自觉捻起一缕灵力流。

夏先衍却缓缓摇头,袖口扬起时画面散掉:"此地羲皇灵源足以完成任务,该赴麦积山了。"

伏羲灵源之地虽钟灵毓秀,灵源之力强大,但由于其面积有限,无法容纳过多的修行者。因此,目前这里只安排了那些需要观想文物的修行者在此修行。而大多数等待觉醒灵觉的人,则被安排在了另一处灵源之地 ——麦积山灵源之地。

此处千窟层叠,气脉绵长,石窟雕魂与山水灵源浑然交融,空间更是广阔。

麦积山,这座形如麦垛的孤峰,静静地矗立在秦岭西麓的苍茫群山中。远远望去,山体陡峭如削,崖壁上密布着蜂窝般的洞窟,仿佛一座悬浮在空中的佛国。这座始建于后秦时期的石窟,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十余个朝代的不断开凿与修缮,成为华夏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山间的雾气缭绕,为这座千年石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崖间雾气拂过北魏佛像清瘦的面庞,栈道回旋处唐风袂角翩然,拾级而上时,足下青石板沁着宋元匠人的汗水,山风过廊,恰似佛陀拈花时的低语。

栈道依山而建,曲折盘旋,仿佛一条通往天界的阶梯。抬头望去,大大小小的洞窟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崖壁上,有的高不可攀,有的伸手可及。

在灵源持续修复的进程中,诸多佛像已重焕昔日光彩。瞧,部分区域的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拆除着遮挡物,只为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游人,都能毫无保留地领略佛像的全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踏入洞窟,恍入佛雕流转的光阴长河。

北魏的造像清瘦俊逸,面带神秘的微笑;西魏的佛像则圆润饱满,神情温和;唐代的雕塑更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菩萨衣袂飘飘,飞天姿态婀娜。最令人惊叹的是第133窟的"释迦会子"造像,释迦牟尼低眉垂目,右手轻抚罗睺罗的头顶,将佛的慈悲与父爱完美地融为一体。

站在东崖大佛前,仰视这尊高达15米的弥勒佛像,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技艺所折服。佛像面容庄严,衣纹流畅,虽经千年风雨,依然气势恢宏。西崖的千佛廊更是壮观,密密麻麻的小佛龛排列整齐,仿佛在诉说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理。

在这里,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雕刻都是一段历史,每一缕山风都是一声佛号。

这里的文化不仅仅是佛教石窟文化,更是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麦积山踞陇原天水,恰扼丝路咽喉——东望关中秦月,西衔陇右驼铃,南通蜀道竹雨。商队铜钲与僧侣梵呗曾在此交响,波斯琉璃映着佛陀金面,吐蕃麝香沁入飞天衣褶。

石窟非仅佛艺圣殿,更是文明交汇的熔炉:胡商在此歇帐读汉碑,天竺僧侣拂唐窟尘埃,敦煌画师采麦积衣纹入笔。千载斧錾声,凿出的不仅是佛像眉目,更是华夏"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

雾霈散时,山体斑驳的凿痕如一部无字史卷。修行者在窟前观想,见北魏匠人以錾笔写般若,唐宋画师用彩釉描虚空。

麦积灵源之力,原非山峦所生,实乃千代匠魂、万里丝路商旅、十朝禅心共铸的文明灵脉——每一次斧凿落下,皆是中华魂魄在岩石上铿然作响的余音。

夏先衍静静地伫立在伏羲灵源之地,周身被一层神秘而柔和的光芒所笼罩。他闭上双眼,神识缓缓散开,仿若融入了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在他的感知中,丝丝缕缕的信仰之力,如同灵动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化作莹莹星光涌入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