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奇迹般的胜利

光幕里标注出的不到3万人的剩余人数,让各时空的帝王将相们都感到了窒息,他们记得这支队伍出发时有八万多人。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当地的民谣。”

一些老百姓看到这,莫名的流下了眼泪,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不理解这份共情来自何处,他们只觉得这么好的一支军队,不该得到这样惨烈的结果。

“此战之后,剩余的部队依然在执行原来的计划,这对于敌人来说就是捡来的功劳,围剿依然在继续。”

光幕里再次形成的包围圈让古人们陷入到了一种无力之中。

“湘江的惨烈结局让临时上层的军事部署第一次被反对,在通道县召开的会议中,各领导支持了“他”的意见,放弃原有计划,进入贵州,跳出包围圈。”

光幕里出现了一群瘫在女人堆里抽大烟的士兵。

“黔军是一群双枪兵,战力极其薄弱,在我军到达黎平时,黔军直接不战而逃。”萧盼盼顿了顿,脸上终于露出了一点点的笑容,“也是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转折,“他”再次回到了军事指挥中枢,并确立了渡过乌江进入贵州腹地的方针。”

之前的包围部署真的是白做了。朱元璋看着地图北部布置的那个包围网,忍不住也是一笑。

“接着就是各种人事调整,整编部队,减轻负重,部队开始轻装上路。随之而来的是那支能灵活机动,集中力量的军队回来了。”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他”也终于放下了一些焦心,写下了这首《十六字令》。”

“上酒,必须喝上一杯!”还在当无业游民的李白,心情畅快的对店家说道。

光幕里的图示开始变化,乌江的防线已经被建设完成,追兵也在日夜兼程,这是又一次考验。

然后,他们就看见了红色箭头代表的军队,三路共同突破乌江天险的结局。一时间各时空的帝王将相们都愣住了,最后不约而同的得出了一个结论,双枪兵,名不虚传。

随着遵义,娄山关,松坎被快速接连拿下,一个豁然开朗的局面被打开了。

不过真正让古人吃惊的是,整个过程中,总是会有老百姓来给这支部队提供各种信息,特别是那条攻打娄山关的小道,也是因此被他们知悉的。

这一现实,对他们带来的冲击大过了缴获的烟枪比真枪还多的可笑场面。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啊。”诸葛亮自言自语般的说道。

“打下遵义后,我军从战略转移开始到现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得到了战略休整的机会,也是在这里,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因此召开。”

接下来的时间,各时代的帝王将相,文人精英们第一次看见了新时代的决策会议是如何召开的。

从先解决军事问题,避免政治问题干扰的大方向定调,到参会人员的逐一发言,和对发言有理有据的辩论,到最后用集体表决的方式,通过的新决策层的建立。

这样的一次全景展现,让无数古代的精英人物们感受到了冲击心灵的震撼,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看到的不是一个所谓君明臣贤的美好图景,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随着错误被纠正,敌军四十万人的包围圈也开始逐渐聚拢。”

诸葛亮看着地图里的行军路线,自然判断出了他们要北上入川,但随即这支部队在一个叫土城的地方被敌人大量的兵力围困,进入到了拉锯战情况。

这样的变化让很多古人都有些始料未及。

“因为当时情报翻译出现了错误,导致误判了敌军的数量和精锐程度,从而引起了这次拉锯战。”萧盼盼解释了一下发报的翻译问题。这才让各时代的军事家们理解了,“他”为什么会反常的,突然发动这场战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