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觉得这个说法很别扭。
“第二个说法是,杨洪跟在京城里准备实施夺权政变的文官商量好了,就是想让朱祁镇进入瓦剌的包围网,然后死在土木堡。”
朱棣沉吟着,他知道萧盼盼肯定还有别的说法。
“土木堡事变的过程,历史上的很多记录都十分粗浅,所以给人留下了很多推演空间,同时还有土木堡之后的政局变动,更上让这份推演达到了一种自洽。”
朱棣大概能猜到所谓的政局变动是什么。
“这里是有一个时间线作为参考的。马营被围的军报,是杨洪在七月十五日送到京师的,朱祁镇是在七月十六日出发亲征的。也就是说,朱祁镇知道马营被围,宣府北面出现了防守危机。”
“接着就是朱祁镇在北上的过程中,宣府以北失守,但在七月二十三日他到达宣府时,瓦剌选择了战略后撤。”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此时宣府北路已经回到了大明的手里,所以杨洪就更没有必要上报军情了。”
“从杨洪的视角来看,目前的状况是没有恶化到后来那种地步的,马营失守是自己儿子的责任,需要找补一下。所以他耍了点小心思,大不了等皇帝的大军回去后,他再把那些堡垒收回来就是了。”
“但意外的地方在于,朱祁镇居然要从居庸关回北京。当然,还是那句话,不管什么原因让他没有上报这一军情,他都是失职。”
朱棣听到这是真的震怒无比,这种事上居然出现如此大的纰漏。
“然后是关于杨洪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北京保卫战时,杨洪能率两万大军去勤王,但在朱祁镇被围土木堡时他却不去救驾,是居心不良,甚至其心可诛。”
萧盼盼顿了顿,“先不说当时杨洪有没有被也先攻击,就光从兵力上看,杨洪也带不出两万人来。因为在正统十二年时,杨洪上书说过,整个宣府的兵力就只有一万三千五的数额。”
“与此同时,整个大明的资源和政治重心都在向南方倾斜,杨洪怎么可能在两年内将自己防区内的士兵,从一万三千五的人数爆兵到两万人,而且是可以开出宣府作战的两万人。”
“其次,杨洪不救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不敢救,因为朱勇,吴克忠败得太惨了。他杨洪能拉得出来的野战兵马恐怕就几千人,这样的情况下,他根本救不了只能干等着。”
“最后,土木堡之变输的如此惨烈的原因,不在土木堡本身。这支军队在抵达土木堡时,其实就已经是败军了。吴家兄弟和朱勇的连续惨败就在眼前,那是超过五万人的精锐被打败。”
“也就是说,到达土木堡之后的明军,不仅损失了大量精锐主力,而且缺乏后勤,同时还经历了长达近一个月的高强度行军,本质上这支军队在此时已经没有野战反击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