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新的部门

郑和、王彦等太监为朱棣夺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监郑和在郑村坝之战中,也因为战功卓越被朱棣赐姓“郑”,这场战役郑和帮助朱棣重拾了胜利的信心。

当时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朱允炆的50万大军!恶战中,朱棣消灭了朱允炆的军队多达数万人。

郑和、王彦等太监的战场表现突出,这是太监又立下了一次大功劳。

太监立下的最大功劳还是朱棣偷袭南京那一次。

因为经过三年半的夺权之战,面对侄子朱允炆的穷追猛攻,朱棣的意志消沉,甚至失去了信心。

但是朱允炆最终还是败给了叔叔朱棣。

为什么呢?

因为是一群太监的神助攻,才让朱棣重新燃起了斗志。

原来,朱棣厚待太监的消息广为传颂,甚至连朱允炆身边的太监也要反水投靠,正是这群太监给朱棣带来了转机。

太监们密报:南京城内空虚。

于是,朱棣决定破釜沉舟,他率兵绕过济南城,直接杀向南京。

半年后,南京城陷落,朱棣夺得了大明江山。

如果没有太监的通风报信,朱棣可能还在济南城下死磕,也许很快就在消耗战中惨败。

拿下南京,这是太监为朱棣立下的最大的功劳,为朱棣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如果换成你是朱棣会怎么做?

太监这么给力,朱棣如果不表示表示那是不是寒了太监这个群体的人心。

那以后谁还会替你卖命,是不是。

所以朱棣就开始了栽培手下的太监,朱棣甚至还给太监办培训班。

请有学识的文官教小太监们读书写字。其中郑和、王彦都是栽培出来的佼佼者。

接下来就是给太监正名。

在朱棣之前还没有“太监”这一称谓,以往这些人被称作阉人,好听点的被叫做宦官。

明朝初期,宦官的最高职务是监正,朱棣为表示对这群跟着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太监们之重视,还特意将其改称为太监。

太监,听起来高大上、不猥琐,有种堂堂正正的感觉。

这个“太”字了不得,在古代只有与皇权相近的人才能用这个“太”字,比如太子、太后、太师、太保等等。

正名这件事足以表明,太监在朱棣心中很重要。

还有朱棣对太监挑选,优中选优。朱棣手下的太监大多是从战俘或者外族中挑选出来的十几岁少年。

外族中的蒙古部落、女真部落是太监的重要来源地。

朱棣尤其喜爱出身游牧民族的少年,他们孔武有力而且善于骑射,净身来到朱棣身边后,稍加调教就是一个个人中龙凤。

比如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回族人,猛将王彦、亦失哈是女真族,而云祥则来自蒙古族,他们以太监的身份跟随朱棣左右,为朱棣篡位、为大明王朝创造“永乐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家看某些古装剧时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剧里的太监武功都不错?

而且这种太监会武功的现象在以明朝为背景的影视剧里最为常见,我原本以为这是编剧和导演的脑洞,但是直到我了解了明朝宦官的历史后才发现这种设定是有一定根据的,虽然真实历史上的太监当然不会什么葵花宝典之类的。

但是太监会武术的现象集中出现在明朝前期,就是因为朱元璋和其皇子们很喜欢从战俘里面挑选外表俊美、聪明伶俐的少年做太监。

所以大家若是去翻史书,就能发现明初时期的很多大太监都是战俘出身,比如郑和、汪直等。

这些从战俘中挑选出来的少年很多都是娃娃兵或是士兵子弟,大都经历过战争或是上过战场,其本身就具有一些功夫,并且有人还会骑马射箭(骑射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所以明朝初期的太监会武术一点也不夸张。

所以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看见明朝的太监武功异常高强,其实是有历史出处的。

这些太监真的不是浪得虚名,而且真的是一等一的高手。

所以说历史上的王振如果不那么脑残,就不会害死那么多文臣武将了。

扯远了,现在的王振还没有完全取得宣德皇帝的信任,还是在闲暇之余,拿起书来充实自己。

这时门外走进来一名宫内太监,对着院子里正在看书的王振说道:“看书的那个小子过来,咱家有事问你?”

专心致志地看着书的王振被这话给打断,皱了皱眉头,转过头看去是谁啊!

这么烦人!

就见到来人一身内宦打扮,显然是宫内的太监而且还是服饰皇帝的贴身太监。

王振不敢怠慢,赶紧起身过来,恭恭敬敬地说道:“不知这位公公,召小的来有何事?”

宣德皇帝贴身太监说道:“这里是不是住着一个叫王振的小太监?皇爷命咱家来找他!”

王振听到太监说的话,宣德皇帝命人来找自己,看来是上次自己在汉王府表现得不错,在皇帝那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自己的机会又来了。

虽然上次自己连升两级,领取了不错的奖励,但是自己可不满足于这点,自己的目标可是要做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想到这,王振赶紧出声回答道:“回公公,小的就是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