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午后。
帝都上空,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一处庭院中。
这座庭院坐落在帝都的一隅,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显得格外清幽出尘。
庭院内,翠竹摇曳,古木参天,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溪水潺潺,清澈见底。
石桌上摆放着几卷古籍,一旁还有一壶新泡的茶,茶香四溢,与竹香、花香交织在一起。
一名长得平平无奇,像是田间老农一般的老者坐在石桌旁,手中拿着一封信。
这封信他已经反复读了好多遍,边角都有些微微上卷。
老者轻轻放下手中的信,眼眸中仍带着些许疑惑。
“奉王......”老者喃喃道。
他摇了摇头,这几个月来,这位年轻藩王的事迹传遍京城,声势直逼秦晋二王。
但,他对皇室并不信任。
饶是奉王名气再大也无用,皇室权贵最擅长造势,尤其是这位高高在上的庆帝,更是玩弄权谋的高手。
陶潜轻轻地放下信,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够看透尘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
最终,视线还是落在信件的一处上。
那里写了三个字:【黑土地】
陶潜不了解奉王,但他了解自己的小徒弟。
王羲正性格纯真,对自己这位座师更是恭恭敬敬,是个尊师重道的好孩子。
他是不会骗自己的,当然,也不排除那奉王骗了他。
那关外之地或许真的有一种土壤,庄稼种上去能事半功倍,一年只有一熟,却能超过中原土地一年的产量。
毕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片刻之后,陶潜缓缓地站起身。
他走到庭院的一角,那里有一口古井。
他轻轻地弯下腰,提起了水桶,打了一桶清水,然后慢慢地浇灌着院中的花草。
动作从容不迫,带着某种韵律。
院中的花草枝繁叶茂,竟是比庆帝御花园中的花草更鲜艳明媚几分。
浇完花后,他轻轻放下水桶,眼中一片清明。
轻轻地唤了一声:“浩然。”
片刻过后,一名青年从屋内走出,到陶潜身前躬身行礼:“老师。”
陶潜从怀中掏出小徒弟的信,交到了他的手里。
青年拿起信,仔细阅读了一遍,随即瞪大眼睛:“小师弟他到了关外,竟然受到了那奉王的重用?”
陶潜点了点头:“羲正性情单纯,言语间对那位奉王的敬佩和亲近真挚,想必不会作假。”
青年面露喜色:“如此说来,那位奉王或许真的很重视农桑,不然也不会让小师弟写信,邀老师去那关外之地。”
“我听闻,那奉王乃是仁义温和之人,早在宫中便颇具仁名,百官对他赞口不绝。”
“如今大败高丽、契丹,可见此人温仁而不迂腐,或许投奔于他,正是我桃源派的一个机会。”
陶潜笑了笑,走到石桌之前,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你啊......自古以来,哪有帝王不重视农桑的?”
“可他们重视的只有地里的粮食,而从未重视过种出粮食的人。所谓士农工商,农虽只在士大夫之下,但却从未真正获得过应有的地位。”
陶潜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空洞的麻木与失望:
“若是种地能出人头地,那么农民将无地可种。”
桃源派不仅仅是鼓励农事,而且倡导提升农民地位,认为农民才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