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海运皇粮

大清的故事 云海瑞 3720 字 14天前

道光六年正月,阳光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第一批 100 多艘商船宛如一支庞大而壮观的迎亲队伍,旌旗飘扬、鼓乐喧天,浩浩荡荡地扬起风帆,向着北方破浪前行。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这些商船源源不断地驶来,仿佛一串串紧密相连的糖葫芦一般。它们首尾相接,绵延不绝,总数竟然多达 1300 余艘!如此规模宏大的船队依次抵达天津大沽口,场面之震撼令人瞠目结舌。

船上装载着满满的粮食,颗粒饱满,堆积如山,没有丝毫损耗和遗漏。更为惊人的是,这次运输所花费的运费相较于以往节省了整整 36 万两银子!当这份详细的奏报呈送到道光皇帝面前时,他不禁喜出望外,脸上绽放出如同中了巨额彩票般灿烂的笑容。

兴奋之余,道光皇帝毫不犹豫地下旨,立即从国库中调拨出 20 万两白银,将多余的粮食尽数收购并入库储存起来,其情形犹如精明的商人囤积货物以待高价售出。一时间,宫廷内外皆沉浸在一片欢乐与振奋之中。

到了道光七年八月,陶澍那是信心满满,上了一道奏折,说:“皇上啊,以后江苏的漕粮运输,咱们都改海运吧!”他本以为道光皇帝会拍手叫好,没想到道光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不行,以后还是以漕运为主。”

陶澍一听这话,只觉得心里像是吞进了一只令人作呕的苍蝇般难受至极。他眉头紧皱,暗自思忖道:“这海运相较于漕运,不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成本还低廉许多。如此显而易见的优势摆在眼前,为何英明神武的皇上就是不肯应允推行呢?”

事实上,道光皇帝心中自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账目。他深知漕运体系庞大繁杂,其背后所牵涉的人员众多,竟多达一百余万人之巨。这些人或直接从事漕运工作,或是依赖漕运相关产业为生。倘若贸然将漕运改为海运,那么这上百万的人口瞬间便会失去生计来源,成为无业游民。

而道光皇帝对于历史教训可谓刻骨铭心,尤其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更是让他记忆犹新。当年李自成率领一众穷苦百姓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明朝统治,建立起大顺政权。道光皇帝每每思及此处,都不禁心生恐惧和忧虑。他实在担心这些骤然失业的人们会因为生活困顿而群情激愤,效仿李自成发动一场所谓的“漕运起义”。若是果真如此,恐怕自己的皇位乃至整个大清江山都会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因此,当面对是否改革漕运这一问题时,道光皇帝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李自成及其带来的惨痛后果。于是乎,他暗暗告诫自己:“这海运之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万一粮食顺利运抵目的地,但朕的江山社稷却因此毁于一旦,岂非得不偿失!”

康熙年间啊,就有那么一句老话,“通漕旗丁、水手十万家”,听着就跟说书的一样。清朝那会儿,军队还分个“兵、勇、丁、卒”四类,这“丁”啊,可不就是管后勤、运东西的嘛,说白了也是士兵的一种。为啥呢?因为明清两朝的漕运啊,那都是军队来搞的,清朝直接就把明朝那套制度给“拿来主义”了。

本来清朝想着,这漕运啊,全靠运丁就行了。结果呢,这运丁数量根本就不够用,跟闹着玩似的。那怎么办呢?没办法,清朝只好在运丁之外,再招一批人,叫“漕运水手”,就跟临时工似的。

这些运丁们呀,那可真是过着清苦的生活!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好歹也是拥有“公务员”这一令人艳羡的身份呐,光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且说他们的收入来源吧,那也算是颇为稳定和有保障的了。每月,清政府都会准时发放月粮给到他们手中,这月粮呢,其实就等同于我们现代社会里所说的工资啦,每个月都能按时到账。而当他们接到外出执行运输任务的时候呢,还会额外得到一笔名为行粮的补助。这行粮呀,可以理解成如今我们出差时所领取的差旅费,用于路途上的各项开销。除此之外,如果他们在工作当中表现出色,或者完成了一些较为艰巨困难的任务,那么还有可能获得一份由清政府特别颁发的增贴作为奖励哦!这增贴呀,就好似咱们现在每年期盼的年终奖一般,代表着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褒奖。

这些运丁啊,要是失业了,那可就麻烦了,跟天塌了一样。为啥呢?因为他们可全靠这份差事活着呢,一旦没了,那不就得喝西北风了嘛!所以啊,道光皇帝那也是心里有数,不敢轻易把这漕运给改了,生怕这些运丁一失业,再整出啥幺蛾子来,那可就真完蛋了!

道光皇帝啊,他心里那是七上八下的,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他担心商船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调动起来跟玩捉迷藏似的。而且啊,造船那花费,就跟扔钱进水里似的,还得额外组建水师保护船队,这成本,高得都能买座小山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比之下,走漕运那就稳妥多了。船都在官府手里,跟自家的车一样,沿途城镇也都有军队驻扎,安全得跟保险箱似的。而且啊,这漕运途经那么多城镇,不仅可以运粮食,还可以顺路带点土特产、小商品啥的,跟快递一样,直接送到京都市场,丰富得跟超市似的。

道光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皱,心中暗自思忖着:“这海运一事,虽说能够节省些许运输成本,但其中所蕴含的风险着实巨大啊!茫茫大海之上,风浪无常,一旦遭遇恶劣天气,船只便极易倾覆沉没,货物损失暂且不论,那些船员们的性命恐怕也难以保全。再者,若长期依赖海运,原本繁忙的大运河恐将逐渐荒废。如此一来,河道淤积堵塞,水利设施无人维护修缮,待到雨季来临之时,洪水泛滥成灾,沿岸百姓必将遭受巨大苦难。这般后果,当真是得不偿失啊!”想到此处,道光皇帝毅然决然地挥了挥手,下达旨意道:“传朕旨意,即刻停止海运之议,依旧依靠传统的漕运方式,以保江山社稷安稳、黎民百姓安宁。”

可没想到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在河南封丘县铜瓦厢那地方,竟然玩起了“大规模决口”的戏码,带有泥沙的黄河水跟疯了一样冲进了大清河的河道,把北运河给拦腰截断了。这一下,大运河的北段就瘫痪了,跟植物人一样,再也无法行船了。

咸丰皇帝一看这架势,那是被逼无奈啊,只好回头,重新搞起了漕粮海运。这漕运啊,就这么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跟老照片似的,只能让人怀念了。道光皇帝要是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早点下决心呢!

道光六年正月,阳光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第一批 100 多艘商船宛如一支庞大而壮观的迎亲队伍,旌旗飘扬、鼓乐喧天,浩浩荡荡地扬起风帆,向着北方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