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庄宗李存勖(三十一)

公元923年,即同光元年庚辰日,李存勖皇帝威严地驾临元德殿。此时,梁朝的百官们忐忑不安地在朝堂上等待着命运的裁决,他们深知,随着梁朝的覆灭,自己的前程也充满了未知。然而,李存勖皇帝却展现出了宽宏大量的一面,他下诏赦免了这些曾经为梁朝效力的官员们,给了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仅仅过了两天,壬午日,段凝所率领的五万步骑兵在封丘放下了武器,正式投降。段凝等大将深知自己的罪责深重,纷纷前来请罪。李存勖皇帝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赐给了他们锦袍、御马和金币,以示恩宠。随后,李存勖皇帝还亲临北郊,抚慰犒劳了这些投降的军队,并命令他们各自返回原营,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

又过了几天,到了丙戌日,李存勖皇帝下诏昭告天下:“惩罚邪恶,鼓励善行,是整顿国家纲纪的要务;清除污浊,弘扬清廉,则必须明辨真伪。这是前代君王所遵循的法令典范,也是历代通行的规则。我们必须按照旧有的章程来告诫众士,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然而,有些人却心怀僭越篡夺之念,身居高位却行为不端。他们世代为官,都受唐朝的恩泽,却贪图爵禄而听从伪朝的命令。这些人中,有的位居台阁,掌握着国家的机要;有的掌管权衡,负责着国家的财政;有的担任近职,参与着国家的机密决策;有的身居要职,执掌着国家的刑律。事情有逆顺之分,理应有所去留。”

接着,李存勖皇帝点名批评了伪朝宰相郑珏等十一人。他说:“郑珏等人都是本朝的显贵之士,儒林中的佼佼者。他们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但在修身慎行方面,却辜负了祖先的期望。他们不顾忠贞,不考虑安危,只顾追求私利而全然丧失了名节。对于这样的人,理应判处死刑,不容宽恕。然而,朕因继承大业,初平大敌,正致力于推行仁爱之道,施行宽恕之恩。如同商汤网开一面,既怜悯又保全全族;又如舜帝刑罚,只是流放而不杀。你们应该改过自新,朕将顾全大局,对你们从宽处理。但朕不再让你们担任显要职位,不与普通官员并列。”

于是,李存勖皇帝将梁朝宰相郑珏贬为莱州司户,萧顷贬为登州司户,翰林学士刘岳贬为均州司马,任赞贬为房州司马,姚顗贬为复州司马,封翘贬为唐州司马,李怿贬为怀州司马,窦梦征贬为沂州司马,崇政院学士刘光素贬为密州司户,陆崇贬为安州司户,御史中丞王权贬为随州司户。这些人虽然都被贬为了地方官员,但仍然保留了员外置同正员的身份,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宽恕。

就在这天,梁将段凝上疏奏报了一件事情。他说:“梁朝权臣赵严等人,都助纣为虐,与人结怨。如今圣政维新,应当诛杀首恶,以儆效尤。”李存勖皇帝看了奏报后,沉思片刻,然后下诏说:

“朕已消灭伪朝,平定了国家的大患。虽然朕心怀仁爱,但惩罚邪恶的规矩也不能违背众人的请求。何况赵严、赵鹄等人,自从朕收复城池以来,布施恩惠于四方,他们却仍然隐匿形迹,不思悔改。这样的人,必须将他们满门抄斩,以谢天下。张汉杰此前在中都与王彦章一同被俘,当时情况不明,朕曾对他表示哀怜。然而,如今既然上将陈词,群情激愤,他过去的劣迹已经昭彰,此时难以逃脱法网。因此,应当处以国刑,以平息众议。不过,念在他曾为梁朝效力的份上,朕决定除他的妻子儿女外,其他远亲仆从都予以释放。

敬翔、李振两人,更是罪不可赦。他们首先辅佐朱温,共同倾覆唐朝,屠杀宗亲,杀戮朝臣。这已是天下皆知,人神共怒。敬翔虽然听说已经自尽,但幽冤未雪,应当与李振一同在市上灭族。不过,他们的远亲仆从并未参与其恶行,因此都予以赦免。

朱珪这个人一向狡猾贪婪,专事谗言邪行,挑拨离间人心,枉害善良之人。为了清除内外之患,确保国家的安宁和稳定,必须坚决铲除这样的恶人。况且众人纷纷指陈他的罪状,证据确凿,也应当予以诛杀。

还有契丹人实喇鄂博,他既抛弃了他的母亲,又背叛了他的兄长。朕曾经对他满怀期待,厚加恩宠,视同骨肉,赐予姓名,并分给他符竹之荣(指官职),屡次颁赐恩泽。然而他却辜负了朕的厚恩,再次背叛朝廷,无视欺君之罪,逃归伪朝。他如同枭獍一般(枭为恶鸟,獍为猛兽,比喻忘恩负义之人),难以逃脱刑法的制裁。因此,应当将他与他的妻子儿女一同在市上处死,以儆效尤。

至于朱氏的近亲、赵鹄本人以及赵严的家属等人,他们都是罪大恶极之徒,必须严加擒捕归案,依法惩处。其余文武职员将校等人,虽然也曾为梁朝效力,但念在他们并未参与恶行且如今已投降归顺的份上,一律不予追究。”

公元923年,即同光元年庚辰日,李存勖皇帝威严地驾临元德殿。此时,梁朝的百官们忐忑不安地在朝堂上等待着命运的裁决,他们深知,随着梁朝的覆灭,自己的前程也充满了未知。然而,李存勖皇帝却展现出了宽宏大量的一面,他下诏赦免了这些曾经为梁朝效力的官员们,给了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