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3年,即同光元年丁未日,正值冬至,这本是朝臣们向皇帝祝贺的传统节日,然而李存勖却并未接受朝臣的祝贺,或许是他心中有着更沉重的国事需要思考。戊申日,中书门下(宰相机构)向李存勖上奏,提出了关于朝廷官员设置的建议。他们指出,虽然朝廷的战争已经平息,但开支仍然不足,因此建议对各寺监(官署)的官员进行设置调整。具体来说,各寺监各设置卿、少卿监、祭酒、司业各一名,博士两名,其余官员则全部停职。太常寺因事关国家大礼,大理寺因事关刑法,所以除太常博士外,允许再设置一名丞。至于王府及东宫官员、司天五官正、奉御等,凡是与当前不急之务相关的,都建议暂时不议任命。对于各司郎中、员外如有双曹(两个职位相同)的,只设置一名。左右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补阙、拾遗等职位,也各设置一半。三院御史仍由御史中丞负责条理并申奏。对于停职的朝官,应各自记录名衔和罢任时日,留在中书省,等到现任官员任满二十五个月后,根据资品,再重新任命官职。对于西班上将军以下的官员,则希望宣示枢密院斟酌施行。李存勖审阅后,同意了这一建议。然而,当时有人议论纷纷,认为中兴之朝,事宜恢廓(扩大规模),突然这样自我削弱,顿时失去了人心。
己酉日,李存勖下诏,对各地官吏、务局员僚、诸军将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如果听说有前例,各自有进献之物,直接上贡章奏,这不仅亵渎了朝廷的威严,实际上也助长了诛敛(搜刮民财)之风。因此,他要求禁止这种行为,以肃清风化,维护朝廷的清廉形象。同时,他还下诏对左降均州司马刘岳的情况进行了特殊处理。刘岳的母亲年过八十,近闻去世,按照旧例允许归家守丧。李存勖规定,等到三年丧服期满,如果刘岳还未被量移(官职调动),就再赴贬谪之地。
壬子日,李存勖又下诏,决定在本月二十四日前往洛京(洛阳),并安排了十二月的朝献太微宫、朝献太庙以及南郊祭天的仪式日程。癸未日,中书门下再次上奏,提出对随驾及在京有带兼官(兼任其他官职)的官员进行处理。他们建议免去这些官员的兼官,只守本官。李存勖审阅后,同意了这一建议。
乙卯日,李存勖任命了一系列官员。特进、检校太傅、开封尹、判六军诸卫事、充功德使王瓒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副使,权知军州事(暂时代理军州事务)。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丞赵光允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朝散大夫、礼部侍郎韦说守本官、同平章事;吏部侍郎、史馆修撰、判馆事卢文度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充翰林学士;右散骑常侍、充宏文馆学士、判馆事冯锡嘉被任命为户部侍郎、知制诰(起草诏令的官员),充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守尚书膳部员外郎刘昫被任命为比部郎中、知制诰,依前充职;扈銮书制学士、行尚书仓部员外郎赵凤被任命为仓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左拾遗于峤守本官,充翰林学士。这些任命体现了李存勖对文臣的重视和信任。
戊午日,李存勖再次下诏,任命中书侍郎、平章事豆卢革判租庸使(负责财政税收的官员),并兼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这一任命体现了李存勖对豆卢革能力的认可和对财政工作的重视。同日,新罗王金朴英派遣使者进贡方物(特产),表达了新罗对中原王朝的友好和尊敬。
己未日,李存勖又任命了一系列官员。洛京留守、判六军诸卫事、守太尉、兼中书令、河南尹、魏王张全义被任命为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其余职位如故;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守中书令、渤海王高季兴依前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其余职位如故。这些任命体现了李存勖对地方节度使的重视和信任。
庚申日,李存勖继续任命官员。工部尚书、真定尹、北都副留守、知留守事任圜被任命为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成德军节度使行军司马,知军府事。同时,安义军节度使李继韬入朝见驾请罪,李存勖下诏赦免了他,体现了李存勖的宽宏大量和对臣下的包容。
辛酉日,李存勖又任命了一系列地方留后和节度使。宣化军留后、检校太傅戴思远被任命为权知青州军州事;检校司空、左监门上将军安崇阮并检校旧官,却复本任;镇国军留后、检校太傅霍彦威被任命为保义军节度留后;权知威化军留后、检校司徒高允贞被任命为权知镇国军留后;权知河阳留后、检校太保张继业依前权知河阳留后;鄜延两镇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西平王高万兴依前鄜、延节度使,并封为北平王;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平章事孔勍依前襄州节度使,其余职位如故。这些任命体现了李存勖对地方治理的重视和对臣下的信任。
同时,李存勖还任命了永平军节度使、行大安尹、检校太保张筠为西都留守、行京兆尹;晋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刘×(此处原文缺字,无法确定具体人名)、邠州节度使、检校太保韩恭、安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朱汉宾,并检校旧官,却复本任。这些任命进一步完善了李存勖对地方官员的布局和安排。
壬戌日,李存勖最后任命了左右街使。左金吾卫大将军史敬熔被任命为左街使,右金吾卫大将军李存确被任命为右街使。
公元923年,即同光元年丁未日,正值冬至,这本是朝臣们向皇帝祝贺的传统节日,然而李存勖却并未接受朝臣的祝贺,或许是他心中有着更沉重的国事需要思考。戊申日,中书门下(宰相机构)向李存勖上奏,提出了关于朝廷官员设置的建议。他们指出,虽然朝廷的战争已经平息,但开支仍然不足,因此建议对各寺监(官署)的官员进行设置调整。具体来说,各寺监各设置卿、少卿监、祭酒、司业各一名,博士两名,其余官员则全部停职。太常寺因事关国家大礼,大理寺因事关刑法,所以除太常博士外,允许再设置一名丞。至于王府及东宫官员、司天五官正、奉御等,凡是与当前不急之务相关的,都建议暂时不议任命。对于各司郎中、员外如有双曹(两个职位相同)的,只设置一名。左右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补阙、拾遗等职位,也各设置一半。三院御史仍由御史中丞负责条理并申奏。对于停职的朝官,应各自记录名衔和罢任时日,留在中书省,等到现任官员任满二十五个月后,根据资品,再重新任命官职。对于西班上将军以下的官员,则希望宣示枢密院斟酌施行。李存勖审阅后,同意了这一建议。然而,当时有人议论纷纷,认为中兴之朝,事宜恢廓(扩大规模),突然这样自我削弱,顿时失去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