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段故事便被民间野史所收录,但实际上,那不过是阎行的一场自我吹嘘罢了。
尽管马超的实力强大无比,但在刘宝眼中,他依然有着可怜之处。或许有人会问,马超身为五虎将之一,蜀国的重臣,何来可怜之说?
让我们回到马超的起点,那时的他,意气风发,英勇无畏。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初临战场,便如同天人下凡,令人惊艳。他,那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背熊腰,手持长枪,骑着骏马,从阵中飞驰而出。王方见他年幼,便轻视于他,跃马迎战。然而,不过数合,便被马超一枪刺于马下。马超勒马而回,英姿飒爽。李蒙见状,心生贪念,从马超背后赶来,企图偷袭。然而,马超却早已洞悉一切,只是故作不知。直到马腾在阵门下大声提醒,马超才微微一笑,转身一枪,又将李蒙刺于马下。那一刻,马超的英勇与智慧,仿佛照亮了整个世界。
然而,英雄也有落魄时。马超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坚韧与无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波折。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了那个令人敬仰又同情的英雄。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东汉末年,马超,这位少年豪杰,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横空出世,与孙策并驾齐驱,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不仅武艺超群,更是在李蒙被他轻松擒于马背之上的那一刻,展现出了非凡的英姿,从此,他的名字在西北大地上回响,成为了一段传奇。
想象一下,马超骑着他那匹雄壮的战马,在战场上如风般穿梭,所到之处,敌人无不闻风丧胆。而关于他的故事,更是被后世传颂,尤其是他与曹操的那段恩怨情仇,更是被演绎得惊心动魄。
在《三国演义》的笔下,马超的父亲马腾与黄奎在许都密谋诛杀曹操,却不幸计划败露,全家三百余口命丧黄泉,那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马超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誓要为父报仇。他率领二十万西凉大军,如同猛虎下山,六战六捷,在渭桥之战中,将曹操逼得丢盔弃甲,甚至割须弃袍,若非曹洪、许褚舍命相救,曹操早已命丧马超枪下。那一战,马超的威名响彻云霄,曹操也心有余悸地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然而,命运却对这位少年英雄并不眷顾。马超中了曹操的反间计,与叔父韩遂反目成仇,西凉大军自相残杀,曹操趁机大军压境,西凉兵败如山倒。马超无奈,只得远走西羌,躲避灾祸。
但马超并未就此沉沦。他趁曹操南征孙权之际,东山再起,聚集残余的西凉兵数万之众,攻打冀城。他感念冀城参军杨阜的忠义,赦免了他,并将家小安顿在冀城。然而,世事无常,杨阜却联合冀城各部反叛,将马超的妻小全部杀害。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马超的家人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面对如此打击,马超心神大乱,夏侯渊趁机率军攻之。马超军队腹背受敌,无心恋战,只能远投汉中张鲁。想当年,马超还未与曹操为敌时,他的小妾的弟弟种氏还留在三辅地区。等到马超失败时,种氏却已先行到了汉中。在过年节时,种氏举杯向马超道贺。马超却捶胸吐血,悲痛欲绝地说:“如今我一家满门二百余口皆已惨遭杀害,你们二人怎能忍心道贺?”
最终,马超辗转投靠了刘备。然而,在投靠刘备的过程中,他的多年部下庞德并未随行。这一离别,无疑又为马超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马超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过抗争与追求,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改写后的内容: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马超,这位西凉铁骑的统帅,竟也遭遇了人生中最深的悲痛——他的挚爱,妻子董氏,与幼子马秋,被无情地留在了汉中,成了张鲁手中的一枚棋子,囚禁于高墙之内,与世隔绝。
张鲁初时,对马超的背叛并未痛下杀手,反而展现出了几分胸襟,将马超的妻儿关押而非处决。然而,世事无常,曹操的铁蹄踏破了汉中的宁静,张鲁无奈降曹。这时,马超妻儿的命运如同风中残烛,摇曳生姿却岌岌可危。曹操一挥手,董氏便成了阎圃的妾室,而马秋,则被当作了张鲁向曹操表忠心的祭品,命丧张鲁之手,鲜血染红了汉中的土地。
马超的家人,仿佛被命运的诅咒所缠绕,四度遭遇灭顶之灾(之前更曾遭韩遂之手,满门抄斩)。马超,这位英勇的战将,似乎成了天煞孤星,克夫克母克妻克子,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马超。他投靠刘备后,虽被刘备封为骠骑将军,荣耀加身,却如同被囚禁在华丽的笼子里。刘备虽赐予他无上的荣誉,却始终不肯给予实权,甚至在打下汉中后,也宁愿选择魏延而非马超来镇守。马超,这位曾经的西凉霸主,如今却只能依靠自己在羌人中的威望,为刘备震慑西凉,心中苦涩难以言表。
在蜀汉的八年时光里,马超虽身处荣耀之巅,却如同孤魂野鬼,君主的不信任、同僚的疏远,让他始终无法融入这个新的国家,仿佛一个漂泊的异乡人。蜀汉开国第二年,年仅四十七岁的马超,带着满心的遗憾和不甘,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他临终之际,给刘备留下了一篇简短而凄苦的奏折:“臣全家皆遭曹操之手,如今已无一亲人,更无后代延续香火。唯余一弟马岱,望主公能念及旧情,代为照料。臣虽死,亦将在九泉之下感激不尽。”
家人四度遭难,数百口人凋零殆尽,最终只剩弟弟马岱相依为命。这样的马超,看似可怜至极,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于是,这段故事便被民间野史所收录,但实际上,那不过是阎行的一场自我吹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