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朝廷册封。

少年战歌 步枪子弹 2929 字 1个月前

正是朝廷敕封的圣旨。朝廷在圣旨上,承认了以醒为代表的复兴军统治麟州的合法性。醒获封麟州国主。只要有这个名头在,麟州就成为了一块独立的国土。这对实际上掌控着麟州的折家绝对是一个意外之喜。

而有麟州开路,杨德政控制的丰州和胜州,也可以挂在醒这个麟州国主的名下,成为被朝廷认可的国家。就算是朝廷以后发现了这三州之地在折杨两家手里掌控着,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看过敕封的圣旨以后。

杨德政几乎毫不犹豫的告诉折御勋,道:“劳烦折将军再派人去一趟汴京,将丰州和胜州的事情确定下来。”折御勋听到这话以后,朗声大笑道:“老夫在得知你拿下了丰州以后,就已经派遣了人去汴京了。”杨德政乐道:“折将军真是算无遗策。”杨德政邀请折御勋进入到了丰州城内的城主府。

两人开始彻夜长谈。城主府内的后堂。折御勋和杨德政相对而坐,折御勋说道:“小子,接下来你是一个什么想法,给老夫说说?”杨德政让人奉上了两杯茶,浅尝了一口后,说道:“我已经和野乞干泊达成了口头盟约。所以丰州基本上算是安定了。但是胜州却不好说。

胜州是辽人的地盘,如今我从辽人身上咬下了一块肉。辽人知道了以后,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折御勋皱眉道:“要不要老夫派折家军帮忙?”杨德政摇头道:“这一次必须我们独自面对,折家最好不要掺和进来。”折御勋若有所思的问道:“你是想让老夫防着朝廷,还是党项人?”

杨德政面色凝重的道:“朝廷!赵恒此人肚量不大。所以一旦知道了自己上当受骗以后,很有可能会恼羞成怒。到时候,也许会对我们背后下手也说不准,所以必须防着点。党项那边我倒是不担心。李继迁在麟州吃了一个闷亏,族里的牛羊又被您设计掠夺干净了。现在是他兵力最薄弱的时候,所以他肯定不敢跟我们开展。”

折御勋皱眉道:“没有我们折家帮忙,你能应付过来辽人?”杨德政自信的笑道:“辽人有什么可怕的?真要和辽人对上了,谁输谁嬴还不一定呢。我已经命人在陈家口筑城了。只要陈家口的关隘筑成,可挡辽人十万雄兵。而且我已经下令在两州内快速征兵了,应该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十万兵马。

虽说都是一些新兵,但是加上陈家口的城关,阻挡辽人够了。辽人想要攻破陈家口,非二十万大军不可。如果辽人真的肯为了一个胜州,派出二十万大军来犯。那么我想,朝廷的兵马也不会坐以待毙的。毕竟,二十万辽军,威胁的不只是我。”

杨德政话说的自信满满,不过心里却没底。他之所以这么对折御勋说,完全是为了安折御勋的心。折御勋对杨德政的话,将信将疑的。之所以会信任杨德政一部分,纯粹是因为杨德政在西北谋划堪称奇迹,很容易让人相信他还能创造奇迹。折御勋问道:“老夫还有什么其他的可以帮忙的?”

杨德政沉吟道:“趁着这段时间,多招揽一些各地高明的工匠。同时和各地的商人,都紧密的联络一下。一旦赵恒发现了我们的事,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削弱我们的力量。”折御勋点头道:“老夫知道了,老夫回去以后,就派忠儿去做这件事。”

杨德政拱手道:“如此就多谢折将军了。”折御勋摆了摆手,道:“别动不动就谢不谢的。如今我们两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不要讲那些客套的了。”杨德政咧嘴笑道:“只要熬过这一次的难关,从此以后,我们折杨两家,就算是彻底在西北站稳了脚跟,谁想跟我们作对,也得掂量掂量自己。”

折御勋会心一笑。两个人商量到了深夜,然后各自回房睡下了。

次日一早。折御勋起床以后,就回府州去了。杨德政也开始处理起了丰州境内发生的各种事儿。其中最大的一件,就是一支复兴步卒押送的粮草,在半道上给人劫了。杨德政下令,让附近的兵马快速的赶去支援。

又过了两天,孙仅黑着脸,押送着一大批的粮草,进入到了丰州境内。同时,遥远的汴京城。折御勋派遣出去的使者,已经到了汴京城门口。

一支穿着党项人服饰的使团进京,立马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这只党项人服饰的使团进京以后,就住进了新设立的麟州国的驿站。一下子,汴京城的人沸腾了起来。要说这近些日子,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这一支使团。

倒不是这一支使团有什么特殊的,毕竟每年到汴京城里朝圣的使团多不胜数,普通的使团很难引起大家的兴趣。百姓们之所以津津乐道的谈论这一支使团,其主要原因是这个小国的国主,据说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女。任何的事情,只要扯上一位大美女,就很容易让人引起许多遐想。许多的花边传闻,也就因此应运而生,明明是骗人的,大家却都喜欢凑在一起交谈。

当麟州国的使团进入到了汴京城里以后,有一则花边故事传的最凶。传闻,上一次麟州国的使团进京的时候,曾经给当今圣上送上过一幅麟州国主的画像。而食色成性的赵恒,似乎贪恋上了麟州国主的美色。并且下令给麟州国主,让她到汴京城来觐见。

这一次麟州国使者出现,很多人都猜测,是麟州国主应邀,前来觐见赵恒了。甚至有人绘声绘色的说,他们在麟州国的使团内,见到过那个倾国倾城的麟州国主。在百姓们口中,麟州国主的容貌,已经可以和仙女媲美了。总之,麟州国使团进京,一下子点燃了汴京城百姓们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