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何意?”
“国相请看舆图,东武阳位于兖州东郡、青州平原郡及冀州魏郡交界之处,袁绍表面上不插手曹操与吕布的战事,却为何独独拿下东武阳?”
“东武阳正处东郡中间位置,将东郡东西隔开,使东郡西面的濮阳、范县等各县与东面的东阿、聊城等县分隔开来。今曹吕战罢,曹操名义上据兖州全境,但袁绍占据了东武阳,东阿、聊城几个县就变得孤悬在外。”
“袁绍据了东武阳,曹操以后也只能放弃这几个县,将其划归袁绍。且日后曹操和袁绍要是打了起来,袁绍则占据了先机。不过……袁绍占据东武阳的主要目的应该不是对付曹操,而是对付国相。”
“对付我?这不可能吧!”郭嘉这话让陈炎感到惊讶,他一直以为,袁绍占据东武阳,或攻打臧洪,跟他毛关系也没有。
“国相请看。”郭嘉接着上地图,说:“袁绍占据东武阳,实则将东郡东武阳以东,黄河以北几个县拿在手里,他攻打我们时,可从平原漯阴攻打朝阳渡,可是,东武阳不在袁绍手里呢?”
郭嘉提了个问题,让陈炎互动一番。陈炎想了想,很快就明白了过来:“奉孝是说,如果袁绍不能掌东武阳、东阿、聊城等几个且,袁绍出兵攻打朝阳渡,只能从平原境内进军,但曹操只要悄然进兵驻扎东武阳附近,就可以越境到平原,断了袁军的粮道。”
“哈哈哈哈,国相明智,一点即透。袁绍与曹操之间关系微妙,这战事说不定哪天就打起来,袁绍不得不防。袁绍掌控东武阳,削弱曹操对东阿、聊城等县的控制,届时袁绍进军青州,粮道就安全了许多。”
“可是……”杜袭有了疑问:“前年我军与臧洪交过战,奉孝也知,袁绍并不信任臧洪,既然东武阳如此重要,他又为何让臧洪来驻守东武阳呢?为何不派一个亲信率重兵驻守东武阳?”
“应该是不想刺激曹操。”陈炎回答了杜袭的问题:“臧洪被任命为东郡太守驻守东武阳时,曹操与吕布交战正酣,如若袁绍派亲信驻重兵于东武阳,必会引起曹吕双方的恐慌。当前,袁绍的目标是对付公孙瓒和张燕,还有我们,故他不想卷入兖州之战中。”
“臧洪身份特殊,当年讨董之时,各诸侯在酸枣结盟,需设坛盟誓,众诸侯共推臧洪上坛,歃血为盟,《酸枣盟辞》还是出自于他手,可见他威望之高。他寄袁绍篱下,不过是权宜之计,曹操也不会认为他是袁绍的亲信,所以他驻军东武阳,曹操也不会反对。”
“国相所言极是,虽是如此,臧洪名义上终归是袁绍的下属,当听从袁绍之令,去年袁绍攻打朝阳渡时,臧洪还没与袁绍闹翻,袁绍自然还放心,后来,兖州战事有了结果,曹操获胜,吕布败逃,张邈、张超兄弟俩先后身死。”
“臧洪与张超关系极好,想必在兖州之战时,他曾多次请求袁绍出兵支援张氏兄弟,以救张氏兄弟性命,但袁绍拒绝了,臧洪因此迁怒于袁绍,才公然反了,东阳武位置险要,袁绍自然要夺回来,只好出兵攻打臧洪。”
郭嘉讲起这些事情也是娓娓道来,说得头头是道,看得出,他下了不少功夫。
“可是,这与我军有何关系?”陈炎倒不是认为没关系,而是需要衡量得失。
“国相可不能小瞧臧洪此人,前年国相击溃臧洪的军队,多半是因为袁绍将臧洪调去东武阳,使其大为不满,才主动退出临淄,还被国相突袭得手。若其坚守临淄,国相与田楷兵力不过稍占优势,岂是能轻易攻下临淄?”
“今臧洪驻东武阳,传闻袁绍出动上万大军来攻,呵,这兵力多半是虚报,不过就算没一万,也有五千以上,臧洪兵力最多不过一两千,以兵据守,竟愣生生地挡袁绍大军三四个月了。”
“只是……可惜呀,臧洪兵力有限,又因战事耽误了耕种,战到此时,多半粮草也快没了,若无援军,东武阳很快就要姓袁了。”
陈炎渐渐明白了过来:“你的意思是让我出兵支援臧洪?”
“正是,能有实力救臧洪的,唯有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但张氏兄弟死在曹操手里,臧洪与曹操已是死敌,自然不可能向曹操求援,曹操亦是无暇插手此事,另一个便是国相了,如我所料不差,臧洪很快就要派人来向国相求援。”
“国相虽不能占据东武阳,但只要不让东武阳落入袁绍手中,袁绍下次兵入青州,就多了不少顾虑。”
“只是,臧洪只据东武阳,又同时与曹操、袁绍为敌,又怎么可能在夹缝中生存?就算这次我出兵救了他,那下次呢?”
“袁绍攻打东武阳,时机不可谓不准,因为陛下东归,曹操出兵迎陛下,无暇顾及东武阳,若这次袁绍不能占据东武阳,下次再出兵,就不得不考虑曹操了。如果东武阳落入曹操手中,对国相也是有利,国相乐见其成便是。”
“好,就算如此,我军又如何去支援臧洪?东武阳在黄河北岸,我军从朝阳渡过了黄河,又需经过平原几个县,才能到达东武阳,那是袁绍的地盘,若走泺口渡,直入曹操的地盘,只怕也会引起误会。”
郭嘉早有想法,回答了陈炎的问题:“袁绍的军队驻在平原县,在漯阴的西北方向百来里路,国相大军去东武阳,并不会经过平原,要避开袁绍的军队,需进军神速,在袁军有反应之前,就穿过平原郡,到达东郡,袁军自然就来不及阻拦。”
“嗯,这臧洪原是袁绍任命的青州刺史,前年被国相攻破后,接受袁绍的任命,去任东郡太守,只是东郡治所是濮阳。当时曹操和吕布已经在兖州交战,袁绍趁此机会占据了东武阳,将臧洪打发到此,此举倒是颇有微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