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密使往来,秦赵交锋

当夜,虚暗的咸阳城外,萧瑟秋风中,有一队黑衣人悄然出发,随风掩去行踪,朝着远方赵国的都城邯郸而去。此去所为何事,赵国密使已然知晓,他们携带的乃是虞卿指示下的密书,信中写着:“若秦国退兵,此时正是良机,或可觅得和约之道。”密使一行,行迹谨慎,毫不张扬,直至抵达张述驻地,方才落笔缄口。

张述自魏国流亡至秦,历经波折,最终以非凡的谋略赢得了白起的倚重,成为秦军阵中的重要谋士。然而,尽管身居要职,张述始终保持着警觉。他深知,战争与权谋之中,谁能更快洞察先机,谁便能够主宰未来。

此刻,接到赵国密使的拜访,张述心中泛起了复杂的情绪。赵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已历经多年,深得两国骨血相杀。若是与赵国接触,必定引来诸多非议,且白起和秦国朝廷亦不会善罢甘休。然他清楚,秦军退兵,正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若继续按兵不动,局势或将更为复杂。

是夜,张述依约前往一处隐秘之地,赵国密使早已在此等候。月光如水,照得亭台楼阁隐约可见,池塘中的浮萍微动,犹如晨雾中的影子一般。张述步履轻盈,耳畔的风吹动枯枝,仿佛有一阵隐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推开密室的门,里面已无人言,唯有桌上一盏微弱的红烛照亮阴影中的面孔。密使戴着一顶黑色帷帽,身形瘦削,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深沉的复杂。张述凝视了片刻,才缓缓开口:“你是赵国所派密使?”

“正是。”密使低声回应,语气中隐含着几分试探,“将军,虞卿大人有话要转告。”

张述扫了一眼四周,确定无人之后,才走上前,取过密信。信纸上用密文写满了精妙之辞,略显繁琐,但张述轻轻翻阅,片刻便可识得其中真意。

信中并未透露太多实际的策略,而是表达了赵国对和平谈判的渴望。虞卿之意,显然是以秦军退兵为契机,暗示双方可以达成某种共识,恢复前朝和约,甚至谈及边境交换与和平条约。

张述轻轻叹息,笔尖划过信纸,默然思索。虞卿此举,虽似是出于寻求一线生机的无奈之举,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算计却是让人难以忽视。赵国如今处于两难境地,四面受敌,若能与秦国达成和解,或许能腾出一部分力量应对北方的燕国和西方的齐国。如此一来,既可保国力,也能暂时脱离即将到来的大敌压迫。

“为何选择与我联系?”张述抬眼望向赵使,眼中闪烁着思量,“你们显然知道秦国与赵国的仇怨深重,选择我,究竟图谋何事?”

赵使眼眸微动,仿佛有所权衡,才轻声道:“张将军,您在秦国军中身居要职,言辞深远,且以智谋闻名。虞卿大人认为,若能得到您的协助,达成和议,便能避免未来的恶战。而且,您的声望与地位,必能为我们争取更多的优势。”

张述心中一动,赵国所言不虚。虞卿此举,若非出于深思熟虑,怎敢轻易起意向秦国求和?而他,作为秦国军中的谋士,正好成为连接两国的纽带。若他同意,或许能在这场扑朔迷离的博弈中,占得先机,但其后可能牵涉的利益与纠葛,却非他所能轻易掌控。

“你可知,”张述语气凝重,“赵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从未如此紧迫。退兵不过是暂时的策略,若无真切的信任与和议之意,此事未必能成。”

赵使微微低头,似有些无奈,随即抬起头,目光坚定:“我们赵国愿意交出一部分疆域,换取和平。而且,若能借此机会与秦国达成某些协议,我们赵国将终止与其他列国的敌对。”

张述心中一震。此言一出,显然不止是一纸和约那么简单。赵国愿意割地求和,必定有着更大的隐情。赵国的朝堂风云,不乏那些图谋不轨之人,而虞卿能如此决断,必定是在背后深思熟虑过的。

“那么,若我同意此事,你们准备如何回应秦国?”张述问道,语气冷静却带着些许不容忽视的锋芒。

赵使微微一笑,似已预料到张述的反问:“我们将在必要时,提交一份正式的书信,阐明我们的立场。若秦国答应,我们将为和平而努力。若秦国拒绝,赵国便将继续抵抗,直到最后一刻。”

张述闻言,心中泛起一阵寒意。赵国此举,若真如其所言,愿意割地求和,必定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策略。而这其中,必定有些许难以言明的利益交换,且对于秦国而言,若完全拒绝,恐怕也会引发不小的波动。

张述心头的诸多念头纷乱如麻,但他知道,自己已无法轻易脱身。两国之间的博弈,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谋略之争,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命运之局。

他轻轻叹了口气,最终将信纸折叠收好:“我会将此事上报白将军。但你们需明白,和平之事非我一人之力可定。若欲谋和,务必将双方的条件明确,不可有任何含糊。”

赵使低头行礼:“谢张将军,我们会恭候您的回复。”

此时,张述的目光穿过暗室,望向远方。那一片苍茫的天地,仿佛包容着无尽的命运与阴谋,而他,正是在这命运的洪流中,艰难求生、应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