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现,冬霜寒凝,漫天薄雾掩映下的秦军营寨显得格外肃杀。旌旗卷起微微尘土,马嘶人语杂乱无章,仿佛天地之间只余下这愈发沉重的窒息气息。邯郸之战自开战以来已历数月,然战局不利,士气低迷,原本无坚不摧的秦军竟显颓败之势。
营内,主帅郑安平独坐帐中,案上堆积如山的战报未及翻阅,外间喧哗声却越发扰乱人心。他一手执茶盏,试图压下心头的怒火,然茶水未饮,门帘已被一股寒风掀起,几名校尉急匆匆闯入,面色或愤慨或惶恐。
“将军!”其中一人抱拳低头,语声焦急,“昨夜右营一千兵士哗变,私下逃窜,今晨已有数十人被赵军捕获!”
郑安平闻言,脸色倏然铁青,手中茶盏“哐啷”一声坠地碎裂。他腾然起身,目光如刀般扫向众人,沉声道:“哗变?区区草寇竟敢在我秦军军中作乱?汝等身为军官,为何不早作察觉!”
此言一出,帐中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应。片刻后,一名年长校尉出列,拱手言道:“将军,士卒哗变并非偶然。军粮不足,战事失利,兵士早生怨怼。且近日将军屡以军法严惩违令者,更引发下层怨愤,此乃根本之因。”
“放肆!”郑安平猛拍案几,目光中透出几分杀气,“汝等这是替逆贼开脱,还是指责本将无能!”
年长校尉闻言,咬牙不语,眼中却透出难以抑制的不满。他低声道:“将军明鉴,末将绝无此意。但战事不利已成事实,若不从根本解决,恐生更大变故。”
郑安平怒不可遏,却一时无言反驳。他强压心中怒火,厉声吩咐:“传令!将右营哗变之首尽数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众人闻言,面色各异,有人心中暗自叹息,却无人敢言反对,只得应声退去。然而军心已散,士气低迷,刀剑虽可遏其身,却难平其心。
黄昏时分,张述缓缓踱步于营外,寒风瑟瑟,旌旗猎猎。望着远处渐沉的天色,他眉头微蹙,目光深沉。他深知邯郸之战已陷泥沼,若不及时扭转局势,秦军大败将成定局。然而,战场之上杀敌固然重要,更难在于军中之争。
张述忽闻耳边一声轻叹,转身见亲信步履匆匆而来,低声禀道:“先生,方才郑将军帐内,又因哗变之事大肆惩处,恐引发更大不满。”
张述微微颔首,冷笑一声:“郑安平非智将,权谋不足,遇事只知迁怒部下,焉能服众?若此态势再延,他欲图自保而甩锅于范丞相,恐非虚言。”
亲信皱眉问道:“先生意欲如何应对?”
张述略一沉吟,眼中透出精光:“范丞相久居朝堂,虽谋略不凡,却不谙兵事。邯郸一败,朝野必有议论。吾当顺势而为,引众矛头直指范雎,以此为郑安平之失策铺路。更借此良机,推举贤能之将,方能挽狂澜于既倒。”
言罢,他抬眼望向天际,霜天苍茫,仿佛昭示着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席卷而来。
翌日清晨,邯郸城外,秦军营中再度爆发内讧。郑安平以强硬手段镇压哗变,却引发更深层次的不满,军士间私语不断,怨怼之声四起。张述暗中推动,将郑安平甩锅之言散布开来,并刻意引导,逐渐将矛头引向范雎的决策失误。
与此同时,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质疑范雎能力。有激进者直言:“范丞相虽谋事有功,然不谙战机,邯郸一役误国误军,当即撤职另任,以救目前之危。”
此时的咸阳朝堂之上,群臣议论纷纷,赵高一派更欲趁机打压范雎,为己争权。而在暗流涌动之中,张述的名字开始被重新提及。
昔日被贬的将领樊驷、白夜等亦被张述推至台前,借此机会联合奏请朝廷,要求重新启用贤将,撤换前线主帅。此举一出,果然引发朝中争论,战局未来更显扑朔迷离。
秦营之内,郑安平站在军帐之中,面色铁青,耳边却充斥着一片怨声载道。他长袖一挥,厉声怒斥:“一群无用之辈!汝等身为秦卒,当以忠义为重,为何言战事不利便丧志逃窜!”
然而,帐下众人皆低头不语,几人暗暗交换眼色,面上虽恭敬,心中却早已生出退意。有人低声道:“将军,若朝廷能速遣良将前来助阵,此战或可逆转。”
郑安平闻言,冷哼一声:“汝是指范丞相遣人不当,致使战局如此?此言倒是可传回咸阳,省得他在朝堂之上假作贤能!”
此语落下,众人心中更是暗自唏嘘。他们清楚,郑安平已将责任尽数推卸,恐难再重振军威。而张述的冷眼旁观中,内心谋划愈发清晰——这场内讧将是秦军邯郸之败的关键伏笔,而他,也将是改变这一切的幕后推手。
夕阳渐沉,秦营内外暗潮汹涌。张述缓缓步入自己的营帐,面色沉静如水,手中竹简轻轻一卷,口中淡然道:“乱世纷争,成者为王,败者自当受戮。我等,不过是风云中的一叶扁舟,身处其中,当以乱为机,化败为功。”
晨曦初现,冬霜寒凝,漫天薄雾掩映下的秦军营寨显得格外肃杀。旌旗卷起微微尘土,马嘶人语杂乱无章,仿佛天地之间只余下这愈发沉重的窒息气息。邯郸之战自开战以来已历数月,然战局不利,士气低迷,原本无坚不摧的秦军竟显颓败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