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千岁与流民

汴夏 李火韦 1767 字 1个月前

想了想道:“那便这样!是否随本王出行,你们自行决定。本王不强求。不过,愿意留下来的,不能住在王府里。你们京中有家的,便回家去。没家的,投奔亲戚朋友。尽快离开汴京为宜。吴越、湖广各地,有亲友的可去那边。如果实在无处可去,可以先去襄阳。等等看了,再说。”

平阳郡王府这深宫大院,城落后,自然是金军劫掠的首选对象。这些人住在王府里,不仅钱财难保,恐怕贞洁与性命都保不住。所以,赵榛不能让他们继续呆在府中。至于襄阳之说,他眼看着就要离开京城。既要脱离牢笼,哪里还有顾忌?也算是给这些人,指出一条明路。

说完,让田垚取出浮财,分发给不愿随行的众人,作为行资。再次嘱咐,自己出府后再打点行囊,离开王府。

安排好这波人,赵榛命其退下。然后,环首殿下,见心仪之人俱在,心中感慨。挨个视之以目,点头示意。本想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忽觉得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此刻的心境。便重重地一抱拳,冲着诸人郑重一拜:“感谢!”

片刻之后,王府正门大开。

府中物资陆陆续续装点入车。

四下里骑马的、坐车的、步行的,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随身的行李包裹,或提或挑,或推在车上,或驼在马上。聚集在王府门前。正是赵榛这些天网罗来的,六部六监的微官小吏良工巧匠。他们当中,有的家族庞大、家底丰厚,得到通知以后,找个理由,与上官告了假。举家自行离开,到襄阳去了。选择与赵榛同行者,多是家中人口稀少,或家境贫寒的。跟着赵榛,不仅安全,还可以节省开支。至于府中教授侍卫有家眷的,按赵榛要求,都另行出发。

有些人彼此之间本来就认识。但是,却未料到在此碰头。惊讶地拍掌呼道:“李大监,怎么是你?多时不见,想不到你我在这里能够会面啊!”或亲热地搂住他人的肩膀:“王匠头,你也在?这下好了,路上有人相伴。我们没事喝两盅。”有相互鞠躬打揖,以官阶资历相称。显然是入了殿堂的部监官员。一时间,王府跟前人声鼎沸,热闹异常。相互拜会,推心相认。一片人间世态。

小主,

刘心隐与他们每个人都熟稔。每见一人到府前,便马上认了出来。快步上前,拱手寒暄,引到人群中。然后站在一边,让随从在名册上做了标记。

赵榛站在王府阶上,满意地看眼前的景象。暗道,不知刘心隐用了什么手段,不过月余的功夫,便将自己的计划执行得如火如荼。这个刘心隐,确实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周围难民,心知王府在办大事。一个个识趣地避在远处。

如此,过了半个时辰。盘点好物资,刘心隐又最后看了看名册。清点完毕人数。见都已到齐,便将府中人马以及混做出使随行的部监人员,列好队形。一声令下,侍卫们举着御赐的旗牌,肃穆以待。偌大的王府广场前,顿时雅雀无声。

正值卯时正刻。东方略显光亮。天色泛青,星星稀稀落落。

赵榛见时辰差不多,不等刘心隐禀报,健步走下阶梯。回首,见殿门正当中“信王府”三个新换上去的大字,挂在廊檐之下。金灿灿,威风无比。心中连呼可惜。心下有些不舍。不禁依靠在堂下的石狮旁,轻轻地用手抚摸起石爪。寒冬腊月,石头本该如同冰雕一般。赵榛却浑然感觉不到,只觉得无比地亲切温暖。

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千岁”的呼喊声。顿时,四面八方,千岁之声如潮汐一般源源不断。振聋发聩。

赵榛环首四望。原本躲得远远的难民,此时全部挤在广场前。把王府堵得水泄不通。他们鹑衣百结。衣服像在油锅里浸过,又像在泥土中滚过。破旧油腻,肮脏不堪。更有衣不蔽体。要么穿着秋衣,捉襟见肘;要么单薄的棉衣,千疮百孔。棉絮翻露在外。伴着散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老人们满脸丘壑,黢黑如铁,像刀割斧凿。佝偻着身子。年轻人面泛饥色,携妻带子。无助又无比期盼地望着自己。孩子们穿着开档的棉袄,破烂如絮。或坐地上,或被抱在母亲怀中,小声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