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端午节的误会

端午佳节,本是欢庆的日子,但贾府近日因各类琐事蒙上了层层阴影。为缓解家中低迷的气氛,王夫人特意设宴,邀请宝钗、黛玉等姐妹齐聚一堂。她亲自吩咐厨房准备了粽子、菖蒲酒和各类时令小菜,甚至还命人挂上艾草和五彩绳,为节日增添几分喜气。

宴席设在梨香院,翠绿的菖蒲摆在桌边,满室花香与粽叶的清香交织,但众人脸上的神情却显得淡然。王夫人高坐主位,笑着招呼众人:“今日是个好日子,大家都放开些,别拘着礼数,难得我们能坐在一起热闹热闹。”

众人应声,却难掩心事。黛玉虽坐在席间,却拿着一双银筷随意拨弄菜肴,似有意无意;宝钗微笑着与众人寒暄,却明显心不在焉;迎春、探春则小声交谈,惜春更是默不作声。只有宝玉不时抬头环顾,试图找个话头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闷。

宝玉言语不慎,惹得宝钗冷脸

宝玉见气氛冷清,急得满头是汗。他端起酒杯,试图与宝钗搭话,含笑说道:“宝姐姐今日这身衣裳,倒是格外清雅,与端午节的气氛十分相配。姐姐真是人比花娇,让这满室的花都失了颜色。”

宝钗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却仍淡淡地说道:“宝兄弟的嘴,还是这样巧。只是不知,这花儿失色了,又该怪谁呢?”

此话一出,席间顿时一片静默。宝玉没听出弦外之音,愣愣地接道:“自然是怪它们生得不够鲜艳,如何能怪别人?”话一出口,便见宝钗的笑意更淡,眼神中竟隐隐带着一丝疏远与讥讽。

黛玉坐在一旁,见状轻笑一声,用筷子敲了敲酒杯,随口吟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愁。”她的声音虽轻,却如一支冷箭直刺宝钗与宝玉心间。

宝玉面露尴尬,慌忙说道:“林妹妹这诗句,倒是另有深意,似乎要寒了众人的心。”他试图挽回局面,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宝钗。

宝钗却仿佛未曾听见,只低头轻抿一口酒,眼中漠然如湖水。黛玉见状,继续不动声色地说道:“我不过随口一吟,若要深意,自有他人揣摩。倒是宝哥哥,与宝姐姐说话时,这言辞也须分寸些,免得不知者听了,生出什么误会来。”

这话宛如火上浇油,宝玉更是进退两难,目光在两人之间游移,连酒杯都拿不稳了。

席间暗流涌动,各怀心事

王夫人察觉气氛不对,连忙笑着打圆场:“黛玉这孩子,总是伶牙俐齿。今日是端午节,可别再说这些惹人伤感的话了。”

探春也忙附和:“正是,林妹妹的诗虽好,但咱们今日还是说些喜庆的事吧。”她举起酒杯向众人示意,试图缓解尴尬。

然而,宝钗仍旧默不作声,眉眼低垂;黛玉却笑意盈盈,仿佛并未察觉自己的话有何不妥。宝玉只觉心乱如麻,面对两人,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宝哥哥,你刚才不是说要作诗庆端午吗?怎么这会儿哑口无言了?”黛玉忽然转向宝玉,眸中带着几分促狭的笑意。

宝玉被她这一问,更是语塞,勉强挤出一丝笑意道:“林妹妹见笑了,若要作诗,我这心思也需静下来才行。”

黛玉轻轻哼了一声,低头拨弄着桌上的酒杯,淡淡说道:“心思不静,作诗也难,看来宝哥哥是被什么事扰了心神。”

宝玉闻言,只觉满腔愧疚与尴尬涌上心头。他回头看向宝钗,却见她端坐如玉雕,脸上的表情无比平静,却透着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意。

“宝姐姐……”宝玉忍不住低声唤了一句,语气中透着小心翼翼。

宝钗抬眸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语气却淡然至极:“宝兄弟是想说什么?不过席间有母亲和长辈在,咱们还是规矩些,不要失了礼数。”

这一番话表面滴水不漏,却冷得让宝玉一时无话可说。

众人散席,各怀心思

王夫人察觉气氛愈发僵硬,连忙说道:“好了好了,时辰不早了,大家都散了吧,别累坏了身子。”她抬手示意众人离席,又叮嘱丫鬟们:“把剩下的粽子和菖蒲酒分送到各房去。”

众人纷纷起身告退,黛玉走在最后,出门时忽然回头看了宝玉一眼,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似讥似怜。宝玉只觉胸口憋闷,连挽留的话都没来得及说。

待众人散去,宝玉独自坐在席间,怔怔地望着满桌的残酒冷粽。他伸手拿起一只粽子,却无心剥开,只轻声叹道:“今日这一席,倒比苦药更难咽。”

外头的风吹进屋内,掀起桌上的酒杯。宝玉坐在那里,久久未动,眼中满是困惑与惆怅。他想不明白,为何自己的一番好意,却引来宝钗的冷淡和黛玉的讥讽。他更不明白,这一场端午佳节的宴席,为何最终却只剩下了满腔的孤独与无奈。

夜渐深,梨香院内的灯火逐渐熄灭,只有宝玉的房中仍透着微弱的光。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却始终无法挥去宝钗冷漠的目光和黛玉意味深长的话语。

端午佳节,本是欢庆的日子,但贾府近日因各类琐事蒙上了层层阴影。为缓解家中低迷的气氛,王夫人特意设宴,邀请宝钗、黛玉等姐妹齐聚一堂。她亲自吩咐厨房准备了粽子、菖蒲酒和各类时令小菜,甚至还命人挂上艾草和五彩绳,为节日增添几分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