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爹爹做夫子,能赚些钱,二叔一家种着地,也有秋天卖粮食的收入,大家赚回来的钱都是交给老太太,再由她集中分配的。
只有老三家是例外,因为老三洛百洲娶的是镇上商户的女儿,家里比他们有钱。
洛百洲与他媳妇董氏的哥哥当初是同窗,对方看中了他,他后来读书读不下去,就去董家的商铺做了账房,和董家小姐相处的更多,后来就和董氏成了亲。
他们如今在镇上住的房子是董家陪嫁给女儿的,董氏和洛百洲成亲后,董氏就说了,因为他们在镇上的开销不用家里出,所以他们赚的钱也不给家里交,他们只每个月给二老五百文的生活费,算是他们三房的孝道。
老太太不想三儿子为难,就答应了。
老三家一年基本上都在镇上住,只过时过节,或者二老生辰,还有新年时回来住几日。
平时二老就和老大老二家一起过日子。
当年他们来了村里后,那时手里还有点钱,就租了里正家几亩地,由老二家两口子种。
老大学识好,在京城时,在国子监读过书,有举人的功名,在镇上书院找了个当夫子的差事,一做就是十几年,倒是稳定,也教出去几个有出息的学生。
书院山长也挺重视他的,每个月有二两银子的月钱,和两旦精米的束修,他这收入,在夫子中间算是最好的。
毕竟,书院里,他教出来有出息的学子最多,最厉害的一个如今在朝中做正五品文官了。
一旦米是一百斤,他一个月就能分到二百斤米,这就基本上够他们一家子一个月吃了。
虽然差京城书院夫子的月钱很多,但洛百川已经知足了,住在村子里,他们除了吃喝,二两银子花销足够了。
他二弟种一年地,也赚不了五两银子,因此洛百川在家里,乃至在整个村子里,都很受大家的尊敬。
晚上,等魏氏做熟饭,老二家一家人也都从田地里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