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县令问狐

午夜奇谈 余生不相聚 2360 字 1个月前

在明晨的思绪中,时光仿佛倒流,回到了多年前制府李公尚未显达之时。那时的李公,还是一位年轻的书生,胸怀大志,欲在仕途上有所建树。

一日,李公与一位道士相约一同渡江。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景象。李公站在船头,感受着江风的吹拂,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在一艘客船之上,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一位乘客,面容涨得通红,正与舟子怒目相视,大声叫嚷着。原来,是因为船资的问题,乘客认为舟子索要的费用过高,而舟子则坚称这是按照行情定价,分毫不让。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吵声越来越大。

道士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不禁摇头叹息道:“命在须臾,尚较计数文钱耶?”众人皆不以为意,只当是道士的一句戏言。他们或是嘲笑道士的大惊小怪,或是继续围观乘客与舟子的争吵,没有人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

就在片刻之后,江上的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乌云笼罩,狂风呼啸而起。那狂风犹如一头凶猛的巨兽,肆虐着江面,掀起了巨大的浪涛。船只在波涛中剧烈摇晃,仿佛随时都可能被吞没。

在混乱之中,那争吵的乘客一个不慎,被帆脚扫落江中。江水汹涌,瞬间将他吞没,他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呼喊,便已消失在滔滔江水之中。李公目睹了这突如其来的悲剧,心中大为诧异,他不禁对道士的预言能力感到敬畏,同时,也为自己身处这危险的境地而担忧起来。因为此时,江中的风浪愈发猛烈,他们所乘坐的船也在波涛中剧烈起伏,仿佛一片脆弱的树叶,随时都可能被江水吞噬。

在船即将被巨浪彻底吞没的危急时刻,道士展现出了他非凡的能力。他镇定自若地走到船头,迈着一种神秘而又独特的步伐,那便是传说中的禹步。他的口中念念有词,开始诵咒。那咒语声在狂风呼啸、浪涛汹涌的江面上回荡,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穿透这恶劣的天气,直达天地之间。

随着道士的咒语声响起,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原本狂怒的风浪,似乎渐渐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制,开始缓缓平息下来。浪涛的高度逐渐降低,汹涌的江水也慢慢恢复了平静。船只不再像之前那样剧烈摇晃,而是逐渐稳定下来,最终平安地抵达了岸边。

李公上岸后,心中对道士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他连忙走上前去,拜谢道士的救命之恩,说道:“适堕江者命也,吾不能救,公贵人也,遇厄得济,亦命也。吾不能不救,何谢焉。”道士微微摆手,示意他不必客气。

李公再次拜谢道:“领师此训,吾终身安命矣。”道士听了,微微摇头,神色凝重地说道:“是不尽然,一身之穷达当安命,不安命则奔竞排轧,无所不至,不知李林甫、秦桧即不倾陷善类,亦作宰相,徒自增罪案耳。至国计民生之利害,则不可言命。天地之生才,朝廷之设官,所以补救气数也。身握事权,束手而委命,天地何必生此才,朝廷何必设此官乎?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武侯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此圣贤立命之学,公其识之。”

李公听了,心中深受触动。他深知,道士这一番话,不仅仅是在讲述命运的哲理,更是在对他的仕途之路乃至整个人生进行一番深刻的教诲。他恭敬地问道:“敢请教恩师姓名?”道士微微一笑,说道:“言之恐公骇。”说完,便转身离去。李公望着道士的背影,只见他行至数十步外,便如烟雾般悄然消失,只留下李公一人在原地,久久伫立,沉浸在对这番话的思索之中。

明晨从对李公往事的回忆中回过神来,他的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了狐仙引用这个故事的深意,也更加清楚自己身为县令的责任与使命。他深知,自己不能因顾虑上官的态度以及那些潜在的官场压力而放弃为百姓伸冤。只要确定这是一起冤案,自己就应当勇往直前,秉持正义,如同古之圣贤那般,为了国计民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县衙内来回踱步,眼神中透着坚定的光芒。他不再犹豫,不再彷徨,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决定。他要重新全力彻查这起案件,无论遇到何种阻力,都绝不退缩。他召集了县衙内自己信任的几位衙役,向他们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并开始重新梳理案件的线索,制定调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