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范文程的老谋深算

明末残阳 不屈的草根 1170 字 1个月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多次上书催讨饷银无果后,吴襄只能忍痛放弃了宁远城,把这座辽东重镇拱手让给了皇太极。

当然,吴襄这么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对山海关防御力的绝对自信!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的主箭楼上有“天下第一关”的牌匾,下方竟然没有落款,关于这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到底是何人所书,已经成为历史之谜,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名副其实。

这座隔绝关内外的最重要的关隘,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

特别是在戚继光驻防期间,更是对山海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防御升级和火力增强。

它的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竟达14米,厚更是惊人的7米,城墙下方是花岗岩做基,上面用方砖,辅以昂贵的三合土来浇筑,不仅坚固异常,而且防虫防腐蚀,即使用后世的火炮来攻打恐怕也十分费力,更不用说如今的实心炮弹了。

因为宽和坚实,城墙上不仅可以安置最大最重的火炮,跑马道也是宽的离谱,以上坡代替了传统的台阶,所以关内指挥官在紧急情况甚至可以快速调动骑兵上城增援,这在冷兵器时代可以说是十分罕见而有效的城防措施。

试想,如果你好不容易登上了14米高的城楼,然后发现对方出动了骑兵,步兵面对骑兵是无比吃亏的,而且你还是筋疲力尽的情况之下,这该有多么绝望?

山海关最外面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写有“天下第一关”的箭楼,下面是高耸的城墙,上面箭楼射击口密布,居高临下,可以给来犯之敌迎头痛击。

瓮城和后来修建的东罗城等设施,形成了第二道防线,算上城内的内城,一共三道防线,且全部都是精心设计过,火力能全部交叉覆盖。算上从宁远城楼上搬迁过来的11门红衣大炮和其他火炮,山海关上火炮密集度都是空前的,可谓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