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嬴安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声音沉稳地说道:“朔方军不可一日无将,众爱卿心中欲推荐何人?”
嬴安的话语如同敲响了朝堂议事的钟声,群臣们顿时活跃起来。
一位老臣率先站了出来,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皇甫仲容可担此重任。皇甫仲容久经沙场,作战经验颇为丰富,且对大秦忠心耿耿。昔日在北方边境的几次小规模战役中,他皆表现出色,其谋略与胆识皆为军中翘楚。”
旁边的一位武将也附和道:“陛下,老臣也觉得皇甫仲容是合适人选。他为人正直,在军中威望颇高。士兵们都愿意追随他,若他为朔方军将领,定能让朔方军保持高昂的士气,继续守护大秦的北方边境。”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位年轻的臣子站出来,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微臣虽认可皇甫仲容的能力,但他性格有些刚硬,朔方军地处边境,事务繁杂,不仅要应对外敌,还要处理与周边部落的关系。微臣担心他的刚硬性格或许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这一观点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议论声。另一位臣子接着说道:“陛下,微臣听闻皇甫仲容治军极严,这固然是好事,但朔方军近年来新入不少士兵,过于严苛的管理或许会让士兵们心生畏惧,反而不利于军队的团结。”
但马上就有支持者反驳:“陛下,正因为朔方军新入士兵众多,才需要皇甫仲容这样治军严肃的将领。唯有严肃的军纪,方能将这些新兵训练成真正的精锐之师。”
群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朝堂上充满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嬴安静静地听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
嬴安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让皇甫仲容担任新的朔方军将领。
这一决定如同在朝堂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
就在此时,文臣廖显芳出列。他已是古稀之年,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眼神依然透着一股坚定。
廖显芳恭敬地向嬴安行礼,随后缓缓说道:“陛下,微臣恳请陛下下旨,清查大秦人口。”他的声音虽然略显苍老,但在朝堂之上却清晰可闻。
廖显芳接着阐述道:“陛下,大秦上次统计人口,还是在十年前。十年来,大秦经历了诸多变迁,人口或有增减,分布或有变动。如今,为了大秦更好地规划各项事务,是时候再次统计一次了。”
嬴安坐在龙椅上,听着廖显芳的陈述,微微点头。他深知人口统计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一个准确的人口数据,就像是绘制大秦版图的详细坐标,能让他这个皇帝更好地把握国家的脉搏。
嬴安沉思片刻后,开口说道:“廖爱卿所言极是,朕同意下旨清查大秦人口。”
这一决定让朝堂上的群臣们心中泛起不同的波澜。一些文臣暗自点头,他们明白这一举措对于国家治理的长远意义。清查人口后,可以更加合理地制定政策,促进大秦的繁荣发展。
而武将们虽然对于人口清查之事不如文臣那般敏感,但他们也意识到这是国家稳定发展的一部分。一个有着准确人口数据的国家,在军事动员、粮草供应等方面将更加高效。
廖显芳听到嬴安同意自己的提议,心中满是欣慰。他再次恭敬地行礼,说道:“陛下圣明,此清查之举定将为大秦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三个月的时光悄然流逝,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人口统计的结果终于摆在了大秦君臣的面前。
朝堂上,负责统计人口的官员手捧着那写着最终结果的卷轴,恭敬地向嬴安禀报道:“陛下,经过数月的清查统计,如今大秦的人口有三千万之数。”
这一消息如同春风拂过大地,瞬间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轰动。嬴安坐在龙椅上,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他微微挺直了身躯,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三千万?这可比十年前的两千一百万多出了许多啊!”
群臣们听到这个数字,也是欢欣鼓舞。一位老臣激动地说道:“陛下,此乃大吉之兆啊!人口增多,意味着我大秦的根基也越发稳固。有更多的人力可以开垦农田、充实军队,大秦的国力必将蒸蒸日上!”
旁边的一位大臣也附和着:“是啊,陛下。想当年大秦初建之时,人口凋零,如今看到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真是令人欣慰。”
嬴安微笑着点头,他的目光扫过朝堂上的群臣:“诸位爱卿,这确实是我大秦之幸事。大秦复国不过二十载,我大秦在诸位的齐心协力之下,能有如此人口增长,实在是难得。”
然而,也有一位较为谨慎的臣子站了出来,他微微皱着眉头说道:“陛下,人口增多固然是好事,但微臣也有些担忧。
如今大秦的土地有限,若人口不断增长,将来粮食是否足以供给?而且人口增多也可能带来治安等诸多问题……”
嬴安听了他的话,沉思片刻后说道:“爱卿的担忧不无道理。不过,目前我大秦正值兴盛之时,人口增长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弊端。至于未来之事,朕相信我大秦的能臣们定能想出应对之策……”
群臣们听了嬴安的话,纷纷点头称是。虽然他们都为人口的增长而欣喜,但这位谨慎臣子的话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只是在当下,欢乐的氛围依然弥漫在朝堂上。
他们沉浸在人口增长带来的喜悦之中,还尚未能完全预料到,当大秦境内人口越来越多时,到底会发生何事……
此时,嬴安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声音沉稳地说道:“朔方军不可一日无将,众爱卿心中欲推荐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