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科技革新,启大名之新程

第二十四章 科技探新,启大明之新程

杨英豪成功整顿吏治,让朝堂气象为之一新,可他的目光从未停止探寻让大明更进一步的道路。在他原本所处的时代,科技的力量推动着世界不断发展,如今身处大明,他也决心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期望用科技的力量为大明开启全新的征程。

杨英豪先是在王府中召集了一群对奇巧之术、格物之学颇有钻研的能工巧匠与学者,众人齐聚一堂,虽不解钰王殿下此次召集的意图,但都带着好奇与期待的神色。

杨英豪环视众人,开口说道:“诸位,本王今日请大家前来,是想与大家一同探讨一番这世间万物之理,探索如何将诸多巧思化为实用之物,以助力我大明发展。如那精巧的机关、便利的器械,皆可让百姓生活更轻松,让我大明国力更强盛呀。”

一位老工匠站出来,挠挠头说道:“殿下,咱平日里虽也捣鼓些小玩意儿,可大多不过是些自娱自乐的物件,真要用于国计民生,怕是力不从心啊。”

杨英豪笑着摆摆手:“无妨,本王有一些想法,说与大家听听,咱们一同琢磨琢磨。”说罢,他便谈起了水车改良之事。当下大明虽有水车用于灌溉,可效率依旧有限,杨英豪凭借记忆中现代水车的构造,描述着加大转轮、改进汲水装置等方法,如此一来,便能在相同时间内汲引更多的水去浇灌农田。

工匠们听着,眼中渐渐泛起亮光,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有人提出可行的打造细节,有人思索着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多时,便有工匠主动请缨,要去试着打造一架改良后的水车模型。

在等待水车模型打造的期间,杨英豪又说起了活字印刷术。当下的印刷术虽说已经比以往便利了许多,但在排版、印刷速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杨英豪提议可以进一步细化活字的规格,让其更加规整统一,同时改进印刷的墨汁配方,使字迹更清晰且不易褪色,还可以设计一种更便捷的排版工具,提高排版效率。

学者们听后,纷纷点头称是,一位钻研印刷多年的老者说道:“殿下这思路着实巧妙,若真能实现,那书籍刊印的速度便能大大加快,知识传播也会更广啊。”

众人当下便分工合作,一部分人去研究活字与排版工具,一部分人则去调配墨汁。杨英豪也参与其中,凭借着自己所知晓的原理,不断给他们提供参考和建议。

数日后,改良的水车模型打造完成了。众人来到一处河边,将水车安装好进行试验。只见那改良后的水车,转轮转动更为顺畅,汲水的量比以往的水车多出了不少,而且更加稳固耐用。在场的工匠和百姓们见了,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杨英豪趁机说道:“诸位,这水车若是推广开来,往后各地的农田灌溉便不用愁了,粮食收成有望更上一层楼啊。”

消息传开后,各地的乡绅和官府纷纷派人来学习这水车的打造之法,很快,改良水车便在不少地方投入使用,农田灌溉变得更加高效,百姓们对杨英豪这位想出好法子的钰王殿下更是赞不绝口。

而活字印刷术方面的改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新的活字排版工具让排版工人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墨汁的改进使得印出的书籍字迹清晰美观,一本书的刊印时间大幅缩短。诸多经典书籍得以更快地印刷发行,流入民间,无论是学府中的学子,还是普通的读书爱好者,都能更容易地获取书籍阅读,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愈发广泛。

看到这些成果,杨英豪深受鼓舞,可他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他又想到了利用风力,打造风力水车以及风力磨坊等,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减轻人力劳作。

于是,杨英豪带着工匠们来到一处空旷且风力充足的郊外,观察风的走向和力度,开始设计风力器械。经过多次尝试与改进,终于打造出了可以借助风力转动,带动水车汲水和磨坊磨面的装置。这风力器械投入使用后,百姓们惊喜地发现,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能在没水的地方通过风力来加工粮食等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然而,科技探新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守旧的文人觉得这些奇巧之术不过是些“末技”,认为杨英豪此举是舍本逐末,不务正业,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弘扬儒家经典、遵循祖宗之法上。朝堂上也有部分大臣附和这种观点,觉得耗费人力物力去钻研这些东西,不如多花心思在传统的农业、军事等方面。

杨英豪听闻这些反对声,再次站出来据理力争。朝堂之上,他说道:“诸位大人,科技之术看似小巧,实则有大用啊。这改良的水车、风力器械,能让百姓劳作更轻松,粮食产量增加,这关乎民生根本;活字印刷术的改进,利于文化传播,让我大明人才更易培养。我大明若想长盛不衰,怎能固步自封,不接纳这些能带来改变的新事物呢?”

朱瞻基坐在龙椅上,思索片刻后说道:“钰王所言有理,这些新的巧思若真能为我大明带来益处,便值得去探索推行,众爱卿莫要再多加阻拦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了皇帝的支持,杨英豪更加放开手脚去进行科技探索。他又开始琢磨起了在军事上运用科技的可能,比如打造更先进的投石车,研究能让箭矢射得更远更准的弓弩等。

在打造新式投石车时,杨英豪参考了古代一些大型攻城器械的构造,又融入现代力学原理,提出增大投石车的抛射臂长度,改进投石的兜囊设计,让其能抛出更重更远的石块,而且精准度也更高。工匠们按照他的想法打造出来后进行试验,果然威力大增,在模拟攻城的演练中,让“守城方”压力倍增。

对于弓弩的改进,杨英豪建议采用复合弓的原理,用不同材质的材料组合制作弓身,增强弓的弹性,同时优化箭矢的形状和尾羽设计,使其在飞行时更加稳定,射程更远。经过反复测试和调整,新式弓弩问世,将士们试用后都夸赞不已,觉得若是运用到战场上,定能大大提升明军的战斗力。

在这忙碌的过程中,林婉清也时常陪伴在杨英豪身边。她虽不太懂这些科技之物的原理,但看着杨英豪为了大明的发展如此用心,眼中满是倾慕之色。她会在杨英豪疲惫时,为他递上一杯热茶,轻声说道:“殿下,您这般劳累,可要多注意身子呀,婉清相信您做的这些都会让大明越来越好的。”

杨英豪看着她,微笑着点点头,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改变朱祁钰的命运,更是为了让大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随着科技探新的不断推进,大明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文化传播日益广泛,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增强。杨英豪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在这大明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引领着大明向着一个更加繁荣昌盛、充满创新活力的未来迈进,而他与林婉清的感情,也如同这不断发展的大明一般,愈发深厚且坚定,成为他前行路上最美的风景。

第二十四章 科技探新,启大明之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