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也是饿狠了,一桌饭菜半个小时就被清空的干干净净。
吃完饭,散相又去分拣蘑菇,楚洋在旁边帮忙。
因为饭前都搞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会也就是收收尾,半个小时就弄完了。
再就是过秤。
“大花菌三级品59斤,二级品34斤,一级品21斤,各类见手青45斤,羊肚菌23斤,鸡枞14斤半……”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林林总总加起来竟然超过200斤了。
这可是蘑菇,不是鱼,一网下去几吨都正常。
野外采蘑菇纯靠手工,哪有人一天能拣两百多斤的啊,还都是松茸、羊肚、鸡枞这些好菌子,最便宜的见手青都要二十多一斤啊。
老山民散相也是被吓了一跳,吸着凉气咧着嘴喃喃道:“啊么么,我这辈子都没一次性拣过这么多松茸嘞。”
“你个小屁孩,还一辈子。”
岩罕在一旁笑道。
别看散相武能下水泡抓鱼、文能上山采蘑菇,但其实他认真算起来也就十五岁,还没成年呢。
不过今天捡的菇有点多是真的,光松茸都有110多斤,太夸张了。
这东西在2002年以前还好点,那会松茸的价格还没这么高,夏天上一趟山,运气好的时候能找到十几斤松茸什么的。
但伴随着入世,国内的物价也变的和国际接轨起来。
尤其是松茸这种顶尖食材,几年时间内,价格从最初的十几块钱一斤翻着跟斗的往上飙升,甚至一朵大松茸就能顶壮劳力几天的工资,找菇的人自然也多了起来。
一天能找个三五斤都算运气不错了,旺季时不夸张的说一句,山上找松茸的人可能比松茸数量也少不了多少。
“这些蘑菇怎么处理?”楚洋看着岩罕,好奇多问了一嘴。
后者想了想,朝散相问道:“明天镇里有摆吗?”
‘摆’是傣族人一种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类似于东北的赶大集。
傣族人以前生活在山区,各个部落被群山分割,贸易交流十分不便,于是部落之间就会约定好某个时间在某个地方(因为傣族信奉佛教所以一般是寺庙边上)进行聚会交流,互换生活物资等。
现在傣人们的生活虽然已经便利了许多,但赶摆的习俗却是保留了下来。
“有,明天是星期六,刚好有大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