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位顾命大臣还不如人家提前写好禅位诏书的翰林学士陶谷有“眼力劲”。
于是,赵大就在“崇元殿”举行了禅位大典。
虽然在整个“陈桥兵变”中,仅有韩通一人被杀,但并不意味着全天下都服你赵大。
赵大登基不足百日,李筠和李重进便先后起兵造反。
太祖登基的次年,便发生了着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
宋太祖以史为鉴,也为了统治需要,开国之初就解除了各路节度使的行政权和统兵权,把属于中央的权力再次收回来。
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也由文官担任着。
而禁军将领则被排斥在中枢之外,不得参与朝政。
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开启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历来大儒们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什么不与民争利,什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个个冠冕堂皇,一身浩然正气。
让老百姓听了之后感动的稀里哗啦,不要不要的。
宋神宗熙宁变法期间,作为保守派的领头人物,宰相文彦博在御前会议期间进言道:“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宋神宗怒气冲冲,对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神宗皇帝的话已经很直白了,你们这些士大夫天天满嘴仁义道德,张口闭口以民为本,然而朝廷变法于民有利,你们为何反对如斯?
赵顼直接打脸的话都不能“吓退”这些保守派反对变法的决心。
于是便出现了“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句千古名言。
对于赵顼的打脸,文彦博丝毫不在乎,直接怼了回去。我们才是跟你皇帝治理天下的,老百姓算个球。
文彦博的话透露出来一个信息,所谓的“民心”,这个“民”指的是官员地主士绅们;这个“心”当然也是官僚地主士大夫们的心。
至于说老百姓的死活跟与我何干。
早年的文彦博也曾一腔热血,意气风发,也曾是范文正公庆历改革的支持者。
对于在西北边境屡战屡败的宋军,其也曾上书仁宗皇帝针砭时弊,提出“将权当专,军法当严”意图自强。
可笑的是,文彦博到了高坐庙堂之上时,又逼迫一代名将狄青,致使其郁郁而终。
不管是王安石的变法,还是张居正的新政,都是“富国强兵”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图强,增加朝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