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荆轲的请求

秦功 下雨我带刀 3302 字 7个月前

当然,这份客气眼下都是因为白衍,赵秋是白衍带来的女卷,杨端和自然是以礼相待。

荆轲这时候也给白衍介绍副使秦武阳,以及两名燕国官员,一人叫廉偏、一人叫桓闽。

“白衍,见过三位!”

白衍分别对着三人辑礼。

眼下秦国与燕国没有战事,身为秦国官员的白衍,自然不会在这方面失了礼数,落人话柄。

“秦武阳,见过白将军!”

与其他两年中年官员不同,秦武阳眼神一直时不时看着赵秋,听到白衍辑礼,秦武阳方才回过神。

眼下秦武阳看着面前年纪轻轻的白衍,眼神之中闪过一抹轻视。

与荆轲不同,荆轲不过是楚国荆氏一个支系,其血脉追究起来,早已经在百余年前便没落,在被公子燕丹圈养之前,荆轲不过是一个游侠而已,没有什么地位。

但他秦武阳可是正儿八经的士族子弟,秦武阳自认为在出身方面,他秦氏与白氏,差不了多远,他秦氏在燕国的地位,甚至比白氏在秦国更高。

至于白衍往日那些战绩。

秦武阳感觉,若是给他一开始便率领白氏铁骑,他也可以。

论勇气,他秦武阳绝对不弱秦将白衍。

秦将白衍也比他大不了几岁,还不是一是运气而已,若是换做他,他同样不弱秦将白衍。

正堂内。

白衍辑礼完毕后,自然也感觉到秦武阳望着他,眼神之中有着争强好胜之心。

对此白衍并没有在意,转身便朝着木桌哪里走去。

荆轲见状,心中也是松口气。

在江湖闯荡过的荆轲,自然不可能察觉不到,秦武阳那好胜之心。

荆轲十分清楚,秦武阳尚且年轻,又因在燕国身怀着的威名,见到同样年纪轻轻的白衍,气盛之下,好强之心定然大涨,看着白衍定是不服气。

方才荆轲看见秦武阳眼神直勾勾的看着白衍身旁的女子,还真担心秦武阳气势过盛,想在美人面前表现,到时候一个不好,便会与白衍起冲突。

要知道,这里可是在雁门善无,不是在燕国,若是起冲突,白衍虽然不敢杀他们二人,但也少不了麻烦。

眼下看到那秦将白衍不在意,荆轲方才放心下来。

说起来荆轲其实心中也很好奇,白衍当真如同传言之中那般强横?也不知道秦武阳与白衍动手,到底孰强孰弱。

白衍虽然在军中入伍杀敌,但秦武阳同样不遑多让,白衍出名是在两年前,那时候的白衍应当是比秦武阳足足大几岁。

而秦武阳在这般年纪,在燕国已经敢杀人,甚至怒视的眼神,无人敢直视。

可惜。

燕丹说过,此番最好便是利用秦武阳的年纪,由秦武阳刺杀嬴政。

而自己......

荆轲望着朝着木桌走去的少年,想起燕丹的嘱咐,心中也在悄悄打量,日后在咸阳王宫,秦武阳刺杀嬴政时,他有没有把握杀死那白衍。

“怎么了?”

白衍来到木桌后,跪坐下来,待身旁赵秋也跪坐在侧身后,轻声询问。

“没事,将军无需理会申姬!”

赵秋听到白衍的关系,笑着解释道。

赵秋不笑还好,一笑,顿时让另一边的秦武阳,顿时又看直了眼。

望着让他无比渴望得到的女子笑吟吟的看着那白衍,秦武阳此刻看向白衍的眼神,已经不仅仅是羡慕得发红,更是有丝怨气,一丝丝恨意。

为何他就没碰到这样的女子。

那秦将白衍如今又得名又得利,身旁还有如此美人作陪,凭什么,那白衍凭什么!

若是给他,那该多好!

“若有事情,便吩咐徐师!”

白衍对着赵秋嘱咐道。

此刻赵秋身旁后面,徐师站着。

“嗯,申姬多谢将军!”

赵秋听到白衍的话,哪里听不出白衍的言外之意,没有再看向白衍。

此刻赵秋心中满是疑惑,燕国副使,居然是一个比白衍还要年轻的少年!

正堂内。

伴随着闲聊片刻,白衍与杨端和互相对视一眼,随后看向荆轲。

“不知此番燕使前来,可是所谓何事?”

杨端和率先开口询问荆轲的来意。

对于荆轲的到来,不仅仅是白衍意外,杨端和同样也不明白,毕竟放着好端端的邯郸那条路不走,却走雁门这条路,这若是没有事情,杨端和自然是不信。

毕竟不管是他与白衍,可都不认识这个燕国使臣,从未见过。

“不瞒杨郡守,此番前来,荆轲的确有事所求!”

荆轲跪坐在木桌后,听到杨端和的询问,连忙笑着辑礼。

“此次荆轲奉燕王之命,向秦国献城,事关两国邦交,荆轲不敢让其有丝毫闪失,故特地前来雁门,望白将军看在邦交情面上,能亲自与荆轲去一趟咸阳。”

荆轲说话间,转头看向同样在侧上方跪坐的白衍,拱手说道。

“此前中牟城一事,白将军行事果决,让贼人胆寒,故而若有白将军护送,想必贼寇,定然不敢阻拦此番秦燕之好。”

荆轲解释道。

说话间也是故意提及中牟城的事情,告诉白衍,他们都听说过中牟城那些反贼的事情,眼下他们也很害怕赵地再次发生动乱。

他们是燕国使臣,又不敢率领成百上千的士卒进入秦国土地,所以只能来白衍这里,劳烦白衍陪同前往咸阳一趟。

白衍听到荆轲的话,没有着急开口。

“原来如此!”

杨端和听到荆轲的话,缓缓点头,对于这个燕国使臣的解释,杨端和倒是能理解。

此前中牟城的事情,听起来的确吓人,幸好白衍调查出来,否则还不知道后果有多严重,燕国使臣有这些担忧实属正常。

更何况,杨端和也清楚,如今不管是魏国还是楚国,最不愿意看到,便是燕国向秦国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