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下层的炉底留有风道,用来鼓风增加火焰的热量,上面一层为炉灶,添加木柴。
在往上,中间一层为炉缸,这里主要是聚集铁水,同时在炉缸开了个可以开关的小孔,用于引出铁水。
炉缸上层是炉腹,空间最大,用于过滤铁水和残渣。
炉腹上面还有一层,为炉腰,这里是中空区域,用于隔离炉缸内的高温。
炉腰上层是炉身,这里需要人为搅拌,添加还原剂,用于预热铁矿石的温度,和还原氧化铁,分离出铁和其他矿渣。
最上面,是开放炉喉,也可以叫炉口,从这里加入铁矿石。
两米的炉窑,内部极为复杂,修建的时候林硕吃了不少苦头,用时三天。
秋雨一旦落下就下个不停,虽然不如夏日暴雨那般猛烈,淅淅沥沥的声音挺久了却也让人烦躁。
雨水冰凉,他们无法在外工作一整天,只能工作半日休息半日,否则身体会出现问题。
在此期间,除了建造炉窑等待干燥之外,他们还在烘干时,烧了许多木炭出来,单独储存。
这些木炭,就是氧化铁的还原剂。
三日后,林硕和奉国教授等人聚集在遮雨棚下,准备第一次开炉测试。
先是点火,将矿石和木炭磨成粉从炉喉倒入,利用风箱将火焰的温度不断提升。
还原反应要在七百度以上的高温下进行。
热量通过炉窑层层传递,到达上方时,温度已然不足。
可能是炉窑太高的结构原因,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温度不够。
林硕没想到第一步就出现问题,奉国教授检查过后,猜测应该是风道的设计不合理,还有一部分空气潮湿的原因,导致火焰的温度无法继续提高。
他们不得不停下,重新修改风道,木柴也改用木炭,再重新测试。
又过去两天时间,炉窑内的温度终于提高上来。
在高温下,木炭和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发生反应,炉窑的顶部冒出滚滚浓烟,将棚顶都熏黑了。
奉国教授亲自站在搭起来的木头架子上,手拿一个长棍,搅拌铁粉和炭粉,使其充分接触。
还原得差不多了后,打开炉腰的隔断层,使残渣经过炉腰,落入下方的炉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