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宁倾诉告一段落,她的情绪如汹涌的潮水,再也无法抑制,泪水如决堤般夺眶而出。她的双眼红肿,眼神中满是痛苦与迷茫,眉头紧紧皱在一起,仿佛被无尽的忧愁笼罩。双肩微微颤动,发出令人揪心的啜泣声,那声音像是从心底深处挤出,每一声都饱含着深深的痛苦与无助,似乎在向这个世界诉说着她内心的挣扎与迷茫。阿丽静静地看着亚宁,眼中满是疼惜与关切。她轻轻地伸出手,温柔地抱住了亚宁,这个拥抱轻柔而温暖,宛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了亚宁心中厚重的阴霾,给予她一丝慰藉与力量。
阿丽心想,今日难得有闲暇,不妨与亚宁坦诚相见,深入交流一番。她深知,亚宁内心的创伤若不及时疗愈,将会如毒瘤般在她的灵魂深处肆意蔓延,侵蚀她的快乐与自信。于是,阿丽轻轻握住亚宁的手,那双手传递着坚定的温度,她凝视着亚宁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明白你在大学的经历让你饱受折磨,但我想告诉你,你可能陷入了一种‘应该思维’的陷阱,这才致使你如此痛苦不堪。你就像一只执着的飞蛾,盲目地朝着自己认定的那团火焰扑去,全然不顾及那火焰可能会将自己烧成灰烬。”
亚宁抬起头,眼中还带着泪花,眼神里满是疑惑:“应该思维?那是什么呢?” 阿丽微微叹了口气,她知道要阐释清楚这个概念并非易事。她略作思索,缓缓说道:“所谓应该思维,简单来讲,就是你在心底为自己设定了诸多‘应该’的标准。例如,你或许认为在大学期间自己理应成绩出众,成为社团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然而,当现实与这些‘应该’背道而驰时,你便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与失落之中。”
亚宁听着阿丽的话,眼神略显空洞,像是在脑海中艰难地回溯着自己在大学里的点点滴滴,嘴唇微微抿着,表情有些凝重。阿丽继续说道:“就如同你之前向我倾诉的那般,你为竞选学生会干部付出了诸多努力,当时的你满脸坚定,志在必得,满心以为自己必定能够成功。可最终事与愿违,未能当选,那一刻,你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那种巨大的落差感瞬间将你击垮。这便是‘应该思维’在暗中作祟。你无法接受事情的发展可能偏离自己预期的轨道这一事实。”
亚宁的嘴唇微微颤抖,眼神中闪过一丝不甘,轻声呢喃道:“可是,我如此努力,为何成功的那个人不能是我呢?” 阿丽轻轻拍了拍她的手,温柔地说:“努力固然可贵,但这个世界的评判标准并非单一的努力。有时,运气、时机以及他人的抉择等诸多因素都会左右事情的走向。你不能总是用‘应该’来强求一切皆如你所愿。”
亚宁陷入了沉思,眼神低垂,眉头微蹙,开始认真反思自己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阿丽望着她,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她深知,这是亚宁迈向光明的第一步。只要她能够洞悉这种 “应该思维” 的局限性,或许便能逐渐放下心中的执念与痛苦,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在这片宁静的空间里,一场关乎心灵救赎与认知变革的旅程,正在悄然起航。
阿丽耐心地解释道:“就像你从偏远乡村奋力考入大学,曾经在老家你是众人瞩目的焦点,那时的你意气风发,带着满满的憧憬与期待踏入大学校园。然而,这里的同学个个才华横溢,学业竞争异常激烈,你便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拼搏,就理应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就如同妄图用一把微小的钥匙开启所有锁具的人,一旦遭遇失败,便陷入绝望的深渊。这恰似《荷马史诗》中所描绘的那个妖怪,它认定理想伴侣必须与床的长度完美契合,于是将那些不符合要求的过路人像拉扯面团一般随意拉长或锯短,全然不顾及他人的真实模样与感受。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固执呢?小时候,我们总是期望父母如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明一般,能够无比透彻地理解我们、关爱我们;读书时,我们又天真地认为自己必定能够如乘坐火箭般飞速冲向顶尖学府,斩获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阿丽稍作停顿,神情凝重地说:“我曾结识一个男孩,他自幼便被家人灌输了一定要成为一名声名远扬的医生的观念。他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就应当在医学领域所向披靡、无往不利。在医学院求学期间,他发觉某些课程对他而言格外艰难,每当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时,他的眼神中总是充满焦虑和困惑,眉头拧成一个结。每当考试成绩不尽人意时,他便陷入极度的自我怀疑与痛苦的泥沼之中,眼神呆滞,面容憔悴,仿佛失去了所有的活力。他觉得自己已然付出了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理应取得优异的成绩,应当轻松地理解并掌握所有知识。这种‘应该思维’使他长期处于高压之下,每日都被焦虑所困扰,甚至逐渐开始失眠。后来,在一次至关重要的实践操作考核中,他出现了失误,顿时觉得自己辜负了所有人的殷切期望,认定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无法自拔,犹如一只被困在玻璃罩里的飞虫,拼命地挣扎却始终找不到出口,最终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亚宁抬起头,眼中仍残留着些许泪痕,眼睛微微泛红,问道:“阿丽,你能再给我列举一些应该思维的例子吗?我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
阿丽轻轻拍了拍亚宁的肩膀,说道:“在学业方面,这种‘应该思维’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学生秉持着‘成绩应该始终保持优秀’的观念。比如,一个自幼成绩优异的学生考入重点高中后,周围皆是出类拔萃的同学,可他依旧固执地认为‘我每次考试都理应考进年级前 10 名’。一旦某次成绩未能达到这一标准,即便他已然竭尽全力,只是偶尔因为题目难度过高或者考试状态欠佳等原因而失利,他也会眼神失落,垂头丧气,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痛苦之中,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还有一种情况是‘学习方法应该固定不变’。许多学生在寻觅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便认定必须始终沿用。例如,有的学生习惯于通过大量刷题来提升成绩,在初中阶段这种方法或许行之有效,然而到了高中,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单纯的刷题方式可能难以应对,可由于‘应该思维’的束缚,他们拒绝尝试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等其他更为有效的策略,当成绩下滑时,他们往往满脸困惑和不甘,却始终不愿改变。”
亚宁微微点头,阿丽继续说道:“在职业领域,‘应该思维’同样屡见不鲜。比如‘晋升应该按部就班’,有的职场人士在公司辛勤工作了 3 年,知晓公司以往 3 - 5 年可晋升为部门主管的惯例,便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工作满 3 年就理应晋升为主管。倘若公司因业务调整、有更合适的人选或者其自身能力尚未达标等原因未给予他晋升机会,他便会满脸失望,眼神中充满怨愤,极度失落,甚至产生抵触工作的情绪。再如‘工作环境应该符合期望’,一位在创意设计公司任职的设计师,满心认为公司的办公环境应当充满浓郁的艺术氛围,要有宽敞明亮的工作室、先进精良的设计设备。可若公司因成本控制等因素致使办公环境略显简陋,他便会不停地抱怨,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不满,觉得不应该如此,进而对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
亚宁若有所思,阿丽接着说:“在人际关系里,这种思维也并不少见。有些人坚信‘朋友应该无条件支持自己’。例如,一个人在商讨创业构想时,朋友基于自身经验和对市场的了解提出了谨慎的建议,他却认为朋友‘理应’不论何种情况都给予支持,于是他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对朋友心生不满。在家庭关系中,‘家人应该理解自己的所有选择’这一观念也颇为常见。比如,一个年轻人选择了一份在父母眼中不稳定的自由职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选择传统稳定的工作,如公务员或国企员工,而年轻人则觉得家人‘应该’理解自己追求自由梦想的抉择,这种双方各自秉持的‘应该思维’往往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年轻人常常满脸倔强,而父母则满脸忧虑和无奈。”
亚宁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阿丽最后说道:“在生活习惯方面,‘应该思维’同样有所体现。有些人习惯了每晚 10 点入睡、早上 6 点起床,便认为作息时间应该始终一成不变。一旦因加班、聚会等特殊情况而有所改变,他们就会眼神焦虑,坐立不安,感到不适并陷入焦虑之中,觉得身体和生活节奏‘不应该’被打乱,却全然没有考虑到偶尔的变化实属正常。还有健身爱好者精心制定了详细的健身计划,比如一周前往健身房 5 次,每次锻炼特定部位多长时间等,若因生病、受伤或工作繁忙而无法执行,便会满脸懊恼,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认为自己‘不应该’中断,却忽略了实际状况和突发情况的存在。”
亚宁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带着些许困惑,若有所思地说:“我好像也是如此,我总是觉得只要自己努力了,就理应取得优异的成绩,理应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可一旦遭遇失败,我就会眼神黯淡无光,觉得自己格外无能,仿佛是一艘在茫茫大海中突然失去航向与动力的船只,只能随波逐流,漂泊无依。我如何改变呢?阿丽姐。”
亚宁倾诉告一段落,她的情绪如汹涌的潮水,再也无法抑制,泪水如决堤般夺眶而出。她的双眼红肿,眼神中满是痛苦与迷茫,眉头紧紧皱在一起,仿佛被无尽的忧愁笼罩。双肩微微颤动,发出令人揪心的啜泣声,那声音像是从心底深处挤出,每一声都饱含着深深的痛苦与无助,似乎在向这个世界诉说着她内心的挣扎与迷茫。阿丽静静地看着亚宁,眼中满是疼惜与关切。她轻轻地伸出手,温柔地抱住了亚宁,这个拥抱轻柔而温暖,宛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了亚宁心中厚重的阴霾,给予她一丝慰藉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