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学子,问得好!”考官捋了捋胡须,语气和缓了几分,但依旧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尔等皆以为,治国之道,在于经史子集,在于诗词歌赋,在于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却不知,治国之本,在于精细,在于务实,在于毫厘不差!”

“鸡兔同笼,看似与治国无关,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考官顿了顿,提高了音量,目光炯炯,环视全场,“为政者,需明察秋毫,洞悉细微,方能决断如流,治理天下!”

“鸡兔之数,看似简单,却需精打细算,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治国亦是如此,国库赋税,民生徭役,军需粮草,哪一项不是精细繁琐,容不得半点马虎?”

“若连区区鸡兔之数都无法算清,又如何能治理偌大一个国家?又如何能决断天下大事?”

考官一番话,掷地有声,如同晨钟暮鼓,震聋发聩,原本还满腹狐疑,怨声载道的学子们,顿时陷入了沉思,脸上的轻视之色,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若有所思,一丝恍然大悟,一丝茅塞顿开。

是啊,治国理政,又何尝不是一道道复杂的算术题?

户籍钱粮,赋税徭役,官吏升迁,军备调动,哪一项不需要精密的计算,严谨的推演?

若连最基础的算术都掌握不好,又如何能处理这些复杂繁琐的政务?又如何能治理好一个庞大的帝国?

一时间,广场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学子都陷入了沉思,开始认真审视起这道看似简单的“鸡兔同笼”题来。

考场内,气氛紧张而肃穆。

每次放进来一批应试者,都有几十人之多,乌泱泱一片,如同赶集一般。

每一次考官站在高台上,都会开口提醒道:“诸位,若是心中有了答案,便上前一步,小声告知于我。”

“答对了,自然有通关文牒,送你扶摇直上九万里;答错了,也莫要灰心,去留随意。想走的,大秦备好盘缠,绝不亏待。”

“想留下来看个热闹的,也尽管留下,只要是合理的花销,一应开支,皆由朝廷承担。”

考官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脸上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记住,是一切合理的开销。”

“若是想去什么莺莺燕燕的地方快活快活,那可就恕不奉陪了。”

此言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笑声,原本紧张的气氛也缓和了不少。

“都听明白了吗?”考官再次问道。

“明白了!”众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带着几分跃跃欲试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