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怒倾帝王(一)

借古鉴今 忙种 3204 字 11天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游说或影响他人(这里的对象甚至可以是帝王这样的最高统治者)的过程中,有平和、正当、喜悦、愤怒等不同的方式和态度。而 “怒” 这种方式,能够引发对方情绪上的波动,使其内心产生动摇和变化。

所谓 “怒倾帝王”,就是明智之士善于运用 “怒” 这种策略来触动帝王,使帝王的情绪和决策受到影响,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谋士可能会通过言辞或行为有意地激起帝王的愤怒情绪,让帝王在愤怒的状态下做出一些原本可能不会做的决策,或者让帝王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发生转变。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帝王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以及恰到好处地运用 “怒” 的手段,既不能过于激烈导致帝王的反感和抵触,也不能过于轻微无法起到触动的效果。

不过,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非常高的智慧和技巧,因为帝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其权力和威严不容轻易挑战。如果运用不当,不仅无法达到目的,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怒倾帝王” 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只有那些真正了解人性、善于把握局势的人才能运用自如。

以下是一些可能可以考虑使用 “怒倾帝王” 之术的情况示例,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策略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较为有限,更多是从历史情境中进行分析。

一、进谏纠正重大错误决策时

在古代,当帝王做出可能危及国家存亡的重大错误决策时,忠臣可能会采用 “怒倾帝王” 之术。例如,面对帝王执意要进行一场明显劳民伤财且可能导致国家陷入危机的大规模战争。一位有胆识的大臣可能会在合适的时机,以激烈的言辞和悲愤的情绪指出战争的危害,激发帝王的愤怒,让帝王在愤怒之后冷静思考,从而有可能改变决策。大臣可能会说:“陛下,您此举乃是将百姓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将因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臣等痛心疾首,陛下岂能不顾江山社稷与百姓安危!” 通过这种强烈的情绪表达,触动帝王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使其重新审视决策。 横刀夺爱

二、激发帝王的责任感

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而帝王却消极怠政时,可使用此术。比如外敌入侵,国内民不聊生,但帝王却依旧沉迷于享乐。忠诚之士可能会以愤怒的态度呈上奏章或当面向帝王陈说局势的严峻,唤起帝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陛下,国土沦丧,百姓受苦,您却在此享乐,置国家于何地?臣等为陛下之臣,为国家之民,痛心疾首!陛下当奋起,带领我等保卫国家,拯救百姓!” 以这种愤怒的表达,激发帝王内心的愧疚和担当,促使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应对危机。

三、揭露奸佞误国

当朝廷中出现奸佞之臣蒙蔽帝王、危害国家时,正直之士可以利用 “怒倾帝王” 之术。例如,发现奸臣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严重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稳定。有正义感的大臣可能会在朝堂上愤怒地揭发奸臣的罪行,以激烈的言辞和坚定的态度让帝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陛下,此等奸臣,祸国殃民,若不铲除,国家危矣!臣等不能坐视不管,恳请陛下明察秋毫,严惩奸佞!” 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帝王的愤怒,促使帝王对奸臣进行惩处,以正朝纲。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使用 “怒倾帝王” 之术成功的案例:

魏征直谏唐太宗:

魏征是唐朝着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闻名。他多次在朝堂上不顾唐太宗的颜面,直言进谏,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例如,有一次唐太宗玩鸟,看到魏征来了,怕被魏征批评,就把鸟藏在袖子里,结果鸟被闷死了。魏征借此事件向唐太宗进谏,指出皇帝不能因为玩乐而荒废政事。这种直言不讳的进谏方式,虽然有时会让唐太宗感到愤怒,但也让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成为一代明君。魏征的 “怒倾帝王” 之术成功地帮助唐太宗纠正了许多错误,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海瑞骂嘉靖: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熜迷信道教,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海瑞对嘉靖皇帝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写下了着名的《治安疏》,对嘉靖皇帝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书中,海瑞直言不讳地指出嘉靖皇帝 “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意思是说老百姓都被搜刮干净了,没有钱用了。这篇疏文可以说是对嘉靖皇帝的一种 “怒骂”,让嘉靖皇帝看后大怒。但是,海瑞的这篇疏文也引起了嘉靖皇帝的反思,虽然嘉靖皇帝在当时没有立即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产生了影响12。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时期,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派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肯出兵相助。赵太后非常疼爱长安君,不同意让他去做人质。大臣们纷纷劝谏,但赵太后听不进去,还说谁敢再提这件事,就吐他一脸口水。触龙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去劝谏赵太后。他见到赵太后时,先从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对子女的关心说起,引起了赵太后的共鸣。然后,触龙话锋一转,说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疼爱方式不对,真正的疼爱应该是为他的长远考虑,让他去齐国做人质,为赵国立功,这样才能在赵国站稳脚跟。触龙的这番话虽然让赵太后感到愤怒,但也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触龙的 “怒倾帝王” 之术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为赵国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