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告知祖母 拉拢靠山

老夫人渐渐听住了,但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得劲。杨依依也明白,老夫人只是觉得这件事脱离了她的掌控,影响了她上位者的权威罢了。

想了想,杨依依装作负气道:“您刚才说嫁妆,府里人谁不知道,您与大伯父都规定好了,嫡出子女嫁娶,公中出钱是五千贯。不管我做什么不做什么,还能少了我这五千贯?明面上是这些,只怕我那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还能从各自父母那里拿些补贴,我可指望不上父母,他俩不从我这里算计,我就是烧高香了。因为这样,我才要自己想着法子折腾,存点体已才重要。不然以后,谁会管我啊!”

老夫人叹口气道:“也是,我都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婆了,还能活几天呢?以后想管你都管不着了。只是没想到你这孩子,原来这般自私,这般会算计,我白养你了。”

杨依依转移话题道:“瞧,我这不是同您说了嘛。刚一提,您就开始生气,您在气什么?我算计谁了?封长青是技术骨干,少了他也成不了事。我这个组织者也是您的亲孙女啊,剩下的我拉拔的可都是您的亲孙子。雕版印刷刚刚开始,还没出一本书呢。图书馆仅仅才有个想法,第一个跟你讲的,李家舅舅连影也不知道呢。你就觉得我说晚了?”

老夫人闭闭眼镇静了一下道:“这么好的一件事,名利双收。本来可以让更多的人参股,你们的股份都分完了,合约也签了。如今再与我说,我能怎么办。强制着逼你们把股份交出来重分,怕是李氏与陈氏也不能干呢。”

杨七心里暗想,果然如此,平日养尊处优,互相攀比,没有主意,见了好处,净想着分利益呢。她皮笑肉不笑地说:“祖母,您是宗室里的长辈,家里的祖宗,不会稀罕我们这几个钱吧!这是长期的事,现在一直在往里扔钱,没见着一分回头钱呢。就算是当初讲给家里,家里长辈想怎么办?伯父与父亲都有爵位,还是朝廷要员,能与商人打交道吗?是想让御史参一本,说他们与民争利。还是直接把主意献给朝廷,让皇上白得了这功劳。家里和外人对此一无所知,还不如让我们这些自家儿孙去做。事成了,功劳也是咱家的。不成,也不碍着父兄们的前途。我说给您听,就是信得过您,希望您支持我。”

老夫人道:“你信得过我?这话我可不信。不过,你现在与我说了,还算没错到底。我想了一下,你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雕版印刷这件事是利国利民之事,将来会引起朝廷的重视。荆儿、茴儿、蒿儿都是我的亲孙子,你是我养大的亲孙女,我都疼,你们出了名,也好混个好前程。”杨七一听这话拼命点头称是。

杨依依拿出来计划书,指着上面的条款又说起建图书馆的构想。老夫人道:“想法挺好的,就是投入太大了。”

杨七笑道:“所以才要找李家呀,他们家有的是钱,就是想落个好名声。您也是咱家的财主,要不要参一股?我只有这些主意,如今加上您的威望,李家的财力,咱们合作,事情肯定能成功”

老夫人想了想问:“我这么大年龄,对图书馆又不懂,怎么参股法?出大钱的事我可不干。”

杨依依道:“您要是为咱们家的名声着想,就支持我把图书馆办好。这也是利国利民,教化民众的好事呢。自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上也说厚德载物嘛。”

老夫人道:“你这么说,我支持你。是出钱还是出力,具体你拿个章程来,我要考虑一下。”

杨七道:“祖母,不用您出大钱。李家有的是钱,只是他家是南方的商贾,没什么权势嘛。您主要是出力,万一有不长眼的来捣乱,就给我们撑撑腰,震慑一下那帮人。另外,您跟伯父伯母都说一声,让他们多多收集些书来,捐给图书馆。将来图书馆开出名来,对外说起来,你们都是创始人呢。您要是有闲钱,就在图书馆附近的几个坊多买几处屋舍。图书馆开起来,周边就会热闹起来,那房价肯定涨很多。随便怎么经营都赚钱了,开书画店,文具店,开客栈,甚至租给别人也行。”

小主,

老夫人听了眼睛一亮,她盘算着,在图书馆附近买些房舍,自己先让人经营着。百年之后直接留给子孙,将来让他们更有底气些。

想到这些老夫人道:“这倒也行,你跟李家商量吧,要是能合作,确定了具体馆址,告诉我一声,我听你的话,买些房产。我不是为了自己,还不是为了咱们家。”杨依依得了准信,心里很得意。站起身来跟祖母说了一声,就去江南院找李夫人与李三爷。

李夫人一直心里合计着白糖的事呢。这时,李家兄妹刚吃过朝食,坐着闲聊呢。听见杨依依来了,心里很激动。杨依依与二人见礼,二人点点头。李夫人吩咐人送来果子点心与清茶。

李夫人道:“你个小丫头就不要吊我们的胃口了,有事痛快地说。白糖的事我最想知道。”

杨依依道:“好,夫人爽快,我本也没想着吊你们胃口,是你们一直在强求。我刚好有件大事,也一同商量吧。”

李夫人与李三爷对望一眼,李夫人笑道:“就知道你心眼多,快说吧。”杨依依先详细地把雕版印刷的事说了。李氏兄妹听得很认真。

听罢,李三爷问她:“七小姐,你确定,朝廷会科考取仕?”

杨依依愣了一下,不是说雕版印刷吗?为什么李家舅舅的关注点在科举上呢?她点点头道:“应该差不多吧,我也不能百分百确定,根据世情猜的。大伯父马上要跟着晋王南征了,只要南征大捷,国家一统,很有可能进行全国选士吧。朝廷内部肯定已有苗头了,不信,夫人可以去问我伯父和我父亲啊。他们知道的一定比我详细。”

李三爷道:“如果是真的就太好了,我二哥费了多大的劲,才改换成了农家的身份,就是想让子孙们走仕途。如果国家开科取仕,对天下良家出身的有志之士和家道败落的寒门士子是多大的机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