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七笑笑:“给官府办?凡是官府办的事,都是要朝廷自己出钱的。举凡是官府营建的建筑,哪一个不是只出不进呢?洛阳的官府建这个图书馆,需要朝廷拨款二十万贯也不一定能弄好。因为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图书馆的概念,就是来都城的图书馆瞧一眼,也只会照本宣科罢了。即使费了很大力建好了,还要买书,还要派官员管理,不得给官吏们加发俸禄呢。”
晋王道:“照你这么说,官府还不如你个民间的团体有能耐了?”
杨七道:“那倒不是,我一个小女子,无官无职的,怎么敢跟官员比呢。只是,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和穿。官员就是要国库养着的,他们做事,只管面子,不论里子。我做事,面子里子都要。就拿这件事来说,有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我能出想法,出图纸,能让合伙人把营建费用拿出来。中期,我能协调营建主管,建筑工人,建筑材料。后期,我能让印刷厂把书籍印出来,能让周围的僻地变成商业旺地。赚的钱,一部分来维持图书馆的运营,一部分用来资助家境不好的学子。”
晋王听了想了一下道:“你倒是会说,说得比唱得还好听。看来,我只能依着你了。”
杨七道:“我来之前,想了很久,觉得晋王殿下没有不答应的理由。我去洛阳建图书馆,早就跟殿下说过的,殿下当时随口就应了。晋王殿下将来要去洛阳发展的,我愿意追随您去洛阳。皇后娘娘说过,这建图书馆是好事,她是支持的。晋王殿下要兴科举,多办图书馆不是正好用的上。晋王殿下想考哪方面的内容,想让天下人读什么样的书,我就印刷哪方面的书,全听你的。我在计划书里也说了,洛阳图书馆还可以每年借给朝廷当乡试的考场。”
晋王叹口气,看了杨七一眼道:“每次与你一个十来岁的小丫头谈这些大事,本王就觉得别扭。偏偏每次都被你花言巧语说动,难道我朝就没人了吗?”
杨七道:“我就是投机取巧罢了。没有皇后娘娘与晋王殿下撑着,寸步难行呢。地皮就拜托殿下了,一要地方足够大,还有人才,工部那宇文础,也要调到洛阳去当营建主管。我接触过他了,他在营建上很有才华,也愿意去营建图书馆。这几天正画结构图,制模型呢。要不然,您找他谈谈,试试他有没有那个本事。”
晋王瞪她一眼:“本王在朝数年,各官员有什么本事我还是有数的。宇文础有什么能耐我还不知道,还用你说,本王还要试探?”
杨七道:“既然知道,还不是没把他放在中用的地方,这不是浪费人才嘛。”
晋王道:“你小孩子家懂什么,这宇文础虽有搞建筑的能耐,但他不会做人呢。平日不善言辞,脾气古怪,不会奉迎上司,与同僚关系处的不好。而且他名声不好,愚孝无能,前边两位夫人,都死得极惨。那两家一直告状,纠缠不休。要不是郭家帮忙镇压,御史都要血溅朝堂了。你知道我母后的性格,最瞧不上这样的人,为子愚孝,为夫不仁,在母后眼里,这样的人死了都不可惜呢,还会重用他才怪。”
杨七冷笑道:“世事就是如此,三纲五常的规定早已深入人心。孝顺父母,孝与顺相连呢。顺着母亲本是美德,出了事了,就说是愚孝了。那两家人在女儿死后四处告状,生前怎不救女儿呢?一切不过是面子,利益,权势的相搏罢了。殿下知道我大姐的事了,她命好,娘家有权有势。祖母,大伯父从来都为孩子打算,不在乎什么面子。也没打算从宇文家郭家讨得什么利益。故而,大姐姐有底气,打得两家落花流水。那宇文基还一幅离不开媳妇的样子了,焉知不是为了利益和权势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提到杨芙,晋王装作关心:“年前,英王家大侄女夫妻遇袭,听说是郭家老三怀恨在心,委托的杀手要害她。郭老三畏罪自尽了,郭家也受了父皇的训斥。”
杨七冷笑:“晋王殿下是真不知道,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郭老三怀恨在心是真,他有杀人之心也是真。只是这里面的名堂啊,要细细揣摩。我大姐的行程什么人才能洞悉?什么人才有机会传信?百十个身手不错的杀手,什么人有这等财力与组织能力?袭击我大姐夫妇,有什么目的?仅仅为了报郭家倒台的仇,这本钱也下的太大了些吧?人家江湖上的人都能打探些风声,朝廷出面只查出个郭老三来,这里面什么人在掩盖事实真相啊?”
晋王听了这话,想一想,就没话可说了。
杨七道:“在洛阳营建图书馆,我直接就想找晋王殿下。杨家是宗室成员,我可以找的人很多。祖母来自兰家,英王妃来自崔家,还有近期不断来试探的几个世家。我要是说有合作共赢的事,他们都可以合作。但是,我信不过那些人,只想跟着晋王殿下。”
晋王听了这话,脸上露出笑容:“杨七,这话是谁教你的?小小年纪,心眼倒是多,嘴甜之人最易心苦。”
杨七道:“我是说真的,殿下别当我是拍马奉承。反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这个人没什么大志,就是想过安逸生活。可这安逸生活就要经济基础,我的父母殿下是知道的,不来算计我就不错了。我的弟弟还小,我不得想法子赚点防身钱嘛。我赚钱都是利国利民的事,可没做过什么天怒人怨的坏事。”
晋王笑笑,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这茶不错,是从你那图书馆里买来的雪芽。以后,我的茶叶就找你,不许再收我府里的钱。”
杨七笑笑,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好,一言为定。侄女的茶也不能白喝,过几日,我四姐出嫁,晋王殿下给装装脸呗。”
四月二十二给杨荞送嫁妆,天气晴朗,英王府里喜气洋洋。杨荣照例领着在家的几个兄弟,带着送嫁妆的车队出发。不过有意思地是,转了一圈,最后把嫁妆拉回到了永兴坊的春荞院,收嫁妆的是杨荞的陪房李长安两口子。
原来,王院长再三思量。在开阳书院娶亲,没有合适的房子。人家英王家姑娘,弘农杨氏的贵女,也不能用两间小破房就打发了,两家面子上不好看。想在中兴买一栋房舍,仓促间没有合适的,而且王院长本不豪富,刚给完王咏亲爹一笔过继费用。向杨家下完聘,剩的钱真不够在都城里买好宅子。如果在出租的小院娶亲,两家家长面子上也是不好看。左右都是不好看,就同意了李夫人的要求,干脆让王咏直接搬进了春荞院,就在这里娶亲。以后住在这里,去国子监上值也近很多。
王咏心里别扭了好几天,总觉又不是入赘,住女方家的房,这不是吃软饭。还是杨七劝他:“大丈夫不拘小节,只要夫妻感情好,都是两口子的事。人家女子都不在乎,你又有什么损失?不过是面子上过不去,怕外人笑话。可你现今形势就是如此,难道临门时要悔婚?还是看着王院长一把年纪,为了你的婚房发愁?看当今帝后相处,人人都说陛下怕皇后,后宫空虚。可是人人说起帝后,都承认皇帝是明君,皇后是贤后。”
王咏没法子,钱到用时方恨少。只能发誓以后要更努力些,对妻子好。让老父亲与将来的孩子都不再因为钱为难。
搬进春荞院后,王咏先生每日笔耕不缀。杨七给了提纲,让参阅《三国志》,编写《戏说三国》。又抽空写《史记故事选》。
王咏身边原来只有一个书童叫文学,前几日王院长又送了一个书童叫文化。李夫人怕两口子年轻,就给了两家能干的陪房。李长安夫妇是春荞院的内外大管家。李长康夫妇帮杨荞管着西市的两家商铺。
老夫人不愿意厚此薄彼,给了杨荞三千贯的添妆钱,一套首饰。英王去年发了财,对自己孩子大方,偷偷给了杨荞添了五千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