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杨梧降职 选拔放榜

皇后道:“这件事主要是杨家自己的问题。别人心疼自己的女儿,找些借口遮掩品行,也是常理。可恨杨家就偏听偏信的,做了这种事,让御史们抓了把柄。陛下既然处置了,暂时先这样吧。终究也没出什么人命,陈氏还是杨梧的媳妇,不要再牵扯别的人了。”

说起这个,皇帝又来气了:“皇后一提起这事,我又来气了。这陈氏梗在那里,就是给御史们借口,总要有个交待吧。是让她回杨家呢?还是让她合离呢?那杨荀,是杨梧嫡长子,就因为生得早些,就要把爵位传给他。我瞧他一无是处,不配袭爵,以后别在朕面前提这个人。”

皇后想了想劝道:“清官难断家务事。陈氏住在杨七那里,终究也是杨家的宅子。只是休养,避开家里不和的人或事也好。合离就不必了,这世道对女子最是苛刻。明明没有什么过错,要是合离了,可往哪里去呢?陈家是农家小户,日子普通,哪里有杨家的供给丰足?想来,陈氏也是不愿意合离。不然,那日闹成那样,早趁机提出合离了。”

皇帝听了点点头:“还是皇后想得周到,就这样吧。事情到此为止,我不想再听到与这件事相关别的什么龌龊事。”

第二日恰是大朝会,又有御史参了这件事。皇帝就此事下旨:杨家不仁,赶孕妻出门,杨尚书降为工部侍郎。杨荀、萧氏不孝继母,非大功赎罪,杨荀不得继承爵位。陈氏无辜,因有孕怕冲撞,暂时在永兴坊春劲院休养,杨家不得休弃。如陈氏腹中孩子是男,成年后封世子,继承杨梧爵位。如无嫡出男丁,死后爵位收回。萧家不义,教女无方,横行霸道。萧祥革职,回兰陵老家闭门思过。

御史们都赞陛下英明,处置得当,心服口服。晋王妃的娘家有事,晋王都不去说情,其他官员更不吱声了。

英王听了只能叹气,胡乱想着,这判决也还行,只是老五降了一级,不伤杨家根本。总要对御史台有所交待,平悠悠众口,五弟这也是自作自受。荀儿确实不堪重用,只希望陈氏这一胎能生个男孩,不然,爵位真要不保了呢。又想,陛下到底没有把话说绝,杨荀要真是痛改前非,想法再立上些功劳,也不是不能翻身的。

杨梧听说降职,脸色发白,有苦难言。荀儿这就完了?亲家的官职这就没了?这些御史真烦人,啥都管。想着真是妻贤夫祸少,这陈氏娶进门来,自己就没好过,她怎么不死呢。

皇上降旨:匠作监的方明调过来当工部尚书。工部侍郎韦四洲一贯嫉贤妒能,降为工部员外郎。原工部员外郎宇文础平级调往都水监,任河南郡都水使者,负责营建洛阳图书馆。

殿上众臣面面相觑,一部分人想,挺有意思,工部这些人玩走马灯呢,杨梧、韦四洲刚上去半年多,又回原位了。另一部分人想,这英王兄弟都是怎么回事,谁跟他们家对上,都倒了血霉了。上次,郭家全员回乡,连宅子也让算计到杨家人手里。这次,萧家老大一撸到底了。以后离英王那几家远些,千万别结儿女亲家了。

太子那伙人可高兴了,太子一向看不顺眼晋王那边的人。这杨侍郎就因为前妻是萧氏女,跟晋王走得近呢。还有这萧祥,那是晋王妃娘家的亲戚。这些人越倒霉,太子越开心。

各地官员又汇报麦收情况,老天做美,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皇帝听了各地的粮食数据,乐得合不拢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又有国子监祭酒上前,汇报本次的科举成绩,请陛下的示下。什么时候放榜,什么时候发凭?

皇帝听了笑呵呵的,让国子祭酒与晋王商量,尽快放榜发凭。

晋王呈上新印刷出来的凭证,只差填写考生姓名了。皇帝一看,纸张厚实,印刷非常精美。有两巴掌大的凭证,四周印刷了许多姿态各异的红鲤鱼。

左边存根部分略小,右边凭证部分略大,中间有个盖骑缝章的地方。要填写上考中人员的姓名,年龄,籍贯。下面有考试举行的年月,已印上了大燕的国子监成绩认证专用印章,还要加盖皇帝玉玺才生效。杨七还想出了防伪编号,每证一组十六位数的编号。

别看这个小小的证书,却是雕版和活字两种印刷术套印弄出来的呢。每张要十八铢钱,全国进京参加科举的考生可不少呢,看来,杨七又大赚了一笔。

皇帝看了证书很满意,就点头准了。又开玩笑地说:“晋王,这是长青印刷厂的制作吧?多少钱一份呢,叫杨七给算便宜些。”

晋王笑道:“她原不肯印,说这东西要防伪,麻烦,不赚钱。我与她商量了很久,杨荆还说了情,这才勉强应了。最后好说歹说,定价十八铢钱。不过杨七说了,今年是第一年,要制底板,构思图案,又要套印数字编码,成本高,任务急。以后要还让她印,就算便宜些。”

皇帝看了一眼凭证上印刷的防伪数字,不认识,就问:“这是那里的字,什么意思?”

晋王道:“这儿臣也不大懂,据说这是天竺那边的数字。从零到九,满十就写成一零,二十就写成二零,满百就写成一零零,满千就写成一零零零,可以永不重复。父皇看,这一排有十六位数呢。”

殿上众臣就想了:杨侍郎家的姑娘也太能耐了,都与晋王合作上了。这么厉害的孩子,还让她过继给死了二十多年的杨老四,也不知道这当爹的咋想呢?这次皇帝处理杨侍郎逐妻案,罚这么重,这杨七没在里搞什么名堂吧。

下朝之后,老夫人与英王妃也知道了陛下的旨意。老夫人叹口气,跟英王说,过了年,就分家吧。不然早晚让五郎把全家连累了。

英王妃不干,觉得要是分家,她能掌管的资产就少很多。英王看她一眼,最后决定,还是分家。本就已经分府别居,三个去世的弟弟家也都过继了子嗣。杨梧从来不听他的话,总是任意胡为,早晚惹出大祸,连累自家。父亲没了,母亲又提出分家,这不正好嘛。把家里那点产业一分,各自过日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