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驾临。”
嬴政的气场太大,韩非慌得连忙起身。
“不用多礼。”
嬴政又将他按了下去,与韩非面对面坐下,先行大礼。
韩非愣住,他完全没想到,传说中残暴不仁的秦王政,竟然是一位彬彬有礼之人?
“韩非子,你写的书,寡人很爱看,时常阅之,受益匪浅。”
嬴政开门见山的说了,我很欣赏你的才华,言外之意,能不能效忠于我?
前面提过,凡是称呼大儒,都可以在氏/名之后,加一个“子”,以示尊重。
嬴政之所以对其赞爱有加,是因为韩非子是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而秦国,恰好推崇的就是法家。
韩非子师从儒家荀子,并未继承儒家学派,却对法家思想深有研究,甚至提高到宇宙论的高度。
“谢秦王厚爱。”
嬴政淡淡的笑了笑,他将书桌上,其中一副竹简拿起来,平铺。
“韩非子,你在《用人篇》写道: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
“与寡人心中所想,不谋而合。”
嬴政兴致勃勃的分享自己的读后感,然而,韩非看起来没有多大兴致。
缓了缓,韩非终于忍不住问道。
“秦王,我有一惑。”
“夫子尽可言之。”
“秦韩本无世仇,为何屡次犯韩?”
嬴政收起竹简,看着对方,反问道:“请问,夫子所言秦频犯韩,具体有几次?”
韩非默了默,他在思索。
然而嬴政不会给他这个考虑问题的时间,再次问道。
“敢问夫子,郑国于韩,有何世仇,何故灭郑?”
韩非彻底沉默了,他无言以对。
“纵观往昔五百载,中原战乱不休,在大争之世,强国吞并弱国,比比皆是。”
“韩国吞并弱小的郑国,就是天经地义之事。”
“那秦国对相对孱弱的韩国出兵,就是大逆不道吗?就该遭受诸侯口诛笔伐吗?”
“遥想三百载以前,中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可现在,中原却只剩下七雄。”
“赵韩魏三国,虽明面上功绩不显,唯有赵魏灭中山,韩灭郑。但是三家分晋,你们继承的晋国遗产,晋国可是吞并了逼阳、莘、瑕、翨阳、蓐、姒等,共计三十国;”
“楚国吞并倪、庸、微、英、道、蔡、?杞、?许、?小邾、?越等,共计五十三国;”
“燕国吞并箕、?孤竹、?无终;”
“齐国吞并任、介、鄣、祝、费、郕等十六国;”
“而秦国呢?仅仅吞并了扈、萓、滑、梁、权、巴、雍七国。”
嬴政淡笑道:“相比之下,似乎秦国还稍显仁义?对吧,韩非子?”
......
韩非张张嘴,他欲言又止,因为他根本无从反驳。
一项项数据,就摆在他的面前,真实又血淋淋。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亘古不变的真理。”
嬴政见对方沉默不语,继续说道:“如今秦国强盛,对周邻相对羸弱的韩国出兵,有何不可?”
“况且,大秦最开始的目标,并非韩国,实乃韩王不识好歹,刻意阻拦。”
“若非如此,秦人绝非不仁不义之辈,无的放矢,改征韩国。”
中原传统美德:出师有名。
一句话概括,是你们韩国挑衅在先,真当我秦国没脾气是吗?
这番话,彻底把韩非说懵逼了,他反而觉得,好像真的是韩国有错在先啊。
实际上,这是嬴政的计谋之一,他故意将第三支大军放在上党区域北上进军,偏要横穿韩国。
然后派使者告知,很有礼貌,态度十分诚恳。
从人性的角度思考,韩王绝对不会答应。
谁敢放二十万秦军进来啊?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如此一来,秦国就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向韩国宣战。
这是阳谋,韩王根本无法应对,除非他有大心脏。
韩非被怼得说不出话来,他真不知道该从哪里反驳。
强国灭弱国,不是很正常吗?
为什么要揪着这个不放,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秦国?
大家都不是光明磊落,就不要出来装君子了。
......
话说,吕不韦死后,嬴政安排简易下葬,而吕不韦的家室,则是流放巴蜀。
嬴政当机立断,严查朝堂后宫,将吕不韦的一切势力,全部拔除。
该杀的杀,该驱逐的就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