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小子!”李咏摇摇头,脸上带着笑意。显然,叔侄俩的关系非常融洽。
三人坐定后,李咏转向陈六,问道:“建邺跟我说你有个鱼塘项目的计划,想跟县组织合作?”
“没错,领导。”陈六点头确认。
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优势,陈六认为县城众多的池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开发这些池塘作为养鱼场,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你觉得这个项目能盈利吗?”李咏问。
“绝对可以,我对此很有信心。”陈六回答道。
“首先,市里的水产公司总是需要采购鱼类,这是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
其次,我的公司未来也打算生产鱼罐头等产品,到时候也会需要大量的原料鱼,乡亲们的鱼就可以卖给我。”
虽然李咏对陈六提到的鱼罐头计划不太在意,但他确实知道市场上对于水产品的需求很大。如果陈六能够成功,那么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那你预计鱼塘的产量是多少呢?”李咏严肃地问道,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可行性和农民的收益。
陈六认真思考了一番,结合现代养殖技术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自己的估算:“领导,根据不同的养殖方式,粗放型养殖每亩可能只能产出10至30斤鱼。
传统半精养法大约每亩能产800到1000斤,而如果我们采用更先进的精养法,并配备增氧设备,我认为每亩产量可以达到几千斤,当然,这只是个预估。”
李咏听后,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认可,如果陈六的预测准确,这将为县城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
李咏一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我觉得这个精养法加上增氧机的主意挺好的。”
陈六听后,苦笑着回答:“领导,我们得考虑实际情况啊,这成本太高了,乡亲们负担不起呢!”
其实,陈六心里乐开了花,因为成功地把话题引向了他想要讨论的增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