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意思就是:
盛衰就像早晨和晚上那样轮回,世道也像浮萍一样不定。荣华富贵不能常有,就像水池和高坡一样,都有成为平地的那天。
我曾经的富贵又在哪里?只在这屏风的画里罢了。这画里的酒哪能给人带来快乐?这画里的歌又怎么会有声音?
我本来是皇家的公主,现在不幸漂泊到了突厥的宫廷。目睹了这么多的兴衰成败,我再也忍不住热泪纵横。
古往今来就是这样啊,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命运。尽管如此。听到王昭君留下的《出塞曲》,我还是忍不住产生远嫁天涯的悲凉之情。
这首诗如果抛去政治意义,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可谓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当这首诗传到隋文帝的耳朵里后,意义立即就变得不一样了。
隋文帝是一国之君,当然要考虑这首诗的政治意义。
大义公主的诗情真意切,恰恰反映她始终忘不了北周的亡国之痛!
忘不了北周,那就是对大隋心怀二心!
更可况有前车之鉴,沙钵略可汗在开皇二年对大隋的进犯,大义公主便在其中撺掇挑唆,上蹿下跳。
如果都蓝可汗再受到大义公主的挑唆,极有可能会对大隋形成新的威胁。
而杨安得到的消息便是,隋文帝对大义公主的警惕性越来越高,有意制定下一步对付大义公主和都蓝可汗的计划。
至于隋文帝为什么要找他去询问看法,杨安推测是因为太子少师的身份。
隋文帝现在对太子的表现越来越满意,太子作为一国储君,是要当皇帝的,当上皇帝之后,自然需要左膀右臂的辅助。
而杨安作为太子少师,隋文帝自然要考察一番,看他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辅助太子,尤其是如何应付类似于突厥这样的威胁。
见到杨安后,隋文帝对他的大婚表示了一个皇帝的问候,随后便直入主题。
但隋文帝最先谈到的不是突厥的威胁和大义公主的问题。而是杨安给隋文帝上的一份奏章。
杨安接珠儿回大兴城后,便抽空给隋文帝上了一份奏章,主要是讲在老家县城处理张五被诬告盗贼的案件。
他本以为这份奏章会跟上次的一样,被隋文帝丢弃一边。
但是由于这一次酿成命案,还是引起了隋文帝的重视。
此次谈话,隋文帝便是要深入了解诬告案的详细情况。
杨安不得不将整件事从头到尾详细说了一遍,在杨安说的过程中,隋文帝随时打断,提出自己的疑问。
而杨安也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隋文帝终于意识到此条律法的不合理之处。
杨安趁热打铁,指出不合理的原因,在于“罪刑不等”。律法的制定应该本着“罪刑相当”的原则。
当初为了威慑盗贼,出台“以没收盗贼家产赏赐给举报人”的律法,便是因为刑罚远远大过所犯的盗窃罪,才让宵小之辈生出贪心,致使治盗不成,反酿成奸。
杨安提出建议,应该“明刑慎罚”,以宽仁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