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历代大臣当然不会将责任向皇上身上推。
按照惯例,三大宰相纷纷上表自劾。
然而仅仅过了三天,主大凶的太白金星再次现于白昼。
这等异象,本就迷信的隋文帝当然不能泰然视之。
参照历朝历代的做法,皇帝会在因此而下罪己诏。
但在三大宰相及诸位大臣的争议下,隋文帝最终没有下罪己诏。
三大宰相当中,杨安和高颖坚决反对皇帝下罪己诏,高颖和杨安称“天象有责,是为政者不善政故,请辞宰相之职”。
而杨素则赞同皇帝下罪己诏以慰天下臣民。
争论了大半天,隋文帝决定等太史令送上奏表,再做决定。
以前朝政通常半天就结束,但这天一直等到下午。
直到天快黑的时候,太史令的奏表才被呈了上来。
太史令的奏表不长,核心内容只有两三句,意思也极为明显。
只是这意思是皇帝和诸位大臣万万想不到也不愿去想的,说是有百姓惨死,致使天怒人怨。
隋文帝看完奏表后,脸色铁青,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怎么会有百姓惨死的这种事情发生?
可是对天象的迷信,让隋文帝又不得不信。
隋文帝思索一番后,问在座大臣,有谁愿意分忧,将这个致使百姓惨死的罪魁祸首给查出来?
众大臣沉默,都没有把握能承担此重任。
杨安思考片刻后跪下,连呼皇上圣明,愿意替皇上分忧。
随后杨素也站了出来,愿意彻查此事。
三大宰相,唯有高颖没有参加争夺。
隋文帝于是征询高颖的意见。
高颖明确表示,杨素为陛下修建行宫,恐怕一时抽不开身。
隋文帝一听就明白了,当即命令杨安彻查此事,一定要查出祸害百姓的罪魁祸首。
杨安之所以敢接下这个重担,是因为他早有怀疑对象。
他的怀疑对象,正是三大宰相之一的门下省纳言,杨素。
杨安怀疑杨素为了修建行宫,置百姓的生命于不顾。
史料记载,杨素是个追求奢侈享受、品味极高的人。
他按照自身的品味来设计皇帝的行宫,把皇帝的行宫设计得美轮美奂。
为了修建庞大的行宫,杨素宁可削山填谷,务必要弄出一大块人造平地。
工程量这么大,当然得耗费大量钱财,甚至远远超过预算。
但杨素不仅仅追求奢侈,还要追求工程的进度。
杨素是一个暴虐的人,以前带兵打仗时,他就十分残暴。
只要士兵打了败仗,回来多少他就处死多少。
这样严明的军纪,是杨素克敌制胜的法宝,用在战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效果显着。
杨安现在怀疑,杨素会不会把这套做法,用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