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他查了更多的资料。发现隋文帝曾多次开仓赈灾:
开皇三年的时候,关中遭受饥荒,隋文帝当时下令调集十三州的粮仓储备,运送到关中赈济灾民;
开皇四年,“驾幸洛阳,关内饥也”,隋文帝立马打开“常平仓”,拯救了数不胜数的灾民;
开皇五年,隋文帝甚至下令在各地设置义仓,准备在当地遭受灾荒的时候,随时开仓放粮,解决饥荒问题。
仅仅从这三年的历史来看,隋文帝绝非像唐太宗所说,是一个小气到“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人。
杨安觉得,这次关中大旱,隋文帝之所以没有开放粮仓,一定是出于某种方面的考虑。
乘着隋文帝还没有做出决策之前,杨安觉得,该有所作为。
因为关中大旱问题,隋文帝要求太子也要参加每日的早朝。
这天早朝散朝后,杨安跟着太子去了东宫。
进入东宫内殿后,杨安开口问道:
“关中大旱,太子殿下以为该如何处理?”
“自然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太子头也不抬,“往年旱灾,父皇也是如此处理。”
“下官也认为,理当如此,”杨安点头,“只是殿下发现没有,陛下今次始终有所顾虑?”
“有所顾虑?”太子抬起头来,
“正是,”杨安肯定道,“因为有所顾虑,所以陛下才拿不定主意。”
“下官认为,如果能打消陛下的顾虑,则开仓放粮,必成定局。”
“只是,”太子看向杨安,“如何打消父皇的顾虑?”
“下官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出手。”
“少师请说。”太子期待地看向杨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安缓缓道:
“第一,天灾人祸。从去年的修建行宫暴虐百姓事件,到今年五月的京师地震、关内诸州旱灾,直到现在的关中大旱。”
“每一次天灾人祸,都造成了百姓的死亡。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无不验证着天象异变的预兆。”
“而这些天灾,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陛下一定会担心,后面可能会有更大的灾祸来临。”
“所以,陛下不敢轻易动用仓库中的粮食,”
“以免下一次更大的灾祸来临时,束手无策。”
杨安说到此,看了一眼太子,“这是陛下的第一个顾虑。”
“少师说得对,”太子赞许地点头,“近一年来,发生的灾祸,确实比往年多。”
“陛下顾虑的第二点,”杨安继续分析道,“便是内忧外患。”
“近几年来,内部有江南叛乱,五羌反叛,外部有突厥侵扰。”
“陛下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得优先考虑军需粮草储备。”
“第三,下官认为,陛下要借此旱灾机会,对义仓进行改革整顿。”
“改革义仓?”太子疑惑地看向杨安,“何为义仓?”
见太子不解,杨安只得将义仓的形成原因及目前状况讲述了一遍。
开皇三年,大隋官员长孙平征拜度支尚书,他看到大隋多有旱灾,百姓深受其苦,于是向陛下上奏,在奏章中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