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察看灾情

隋文帝顾虑的另外一个方面,有可能是内忧外患。

所以杨安在奏章中同样针对这点,列明无需担忧的原因:

因为大隋现在国富民强,对内百姓拥护,对外则军事和外交上面都取得巨大成功,突厥对大隋俯首称臣,并连年进贡。

而针对最后一点,隋文帝要借关中大旱之机,改造义仓,杨安则在奏章中加以重点说明。

首先,赞美隋文帝心怀天下,肯定义仓只有改革才能在凶年发挥更大的作用;

接着,分析现在还不是改革义仓的最佳时机,因为关中大旱是大隋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此时再不开仓放粮,只会让百姓雪上加霜。

最后,歌颂隋文帝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治理国家一向以民为本,此时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一件莫大的功德。

帮着太子写好奏章之后,杨安才赶回少师府。

第二日早朝,等杨安和太子一起赶到皇宫正殿含元殿时,早已有一众大臣等在门外。

如同杨安跟太子分析过的一样,朝廷中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以宰相高颖为代表。

另一种是以宰相杨素为代表,反对开仓放粮,认为天象异常,存在无法预料的危险。

最大的可能,突厥随时会翻脸攻打隋朝,粮食应优先保证士兵的供应。

借着关中大旱之机,将义仓收归国有,由自愿的原则改为强制,也正是杨素提出来的主意。

而且这个主意,似乎让隋文帝十分心动。

这也正是隋文帝没能像往年灾年一样,立即开仓放粮的原因之一。

此前连续几天,太子和杨安都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一直都是在旁听,吸取诸位大臣提出的建议。

早朝开始之后,朝中大臣依次进入,站在殿中等候皇上问政。

隋文帝手握毛笔,一边浏览着呈上来的奏章,一边随手批示,偶尔会说上几句话。

连续批示了好几本奏折之后,隋文帝忽然在一本奏折上停了下来,并且念出了声:

“开仓放粮,则灾民有救,父皇大德,朝政开明。”

“太子,这就是你的建议?”隋文帝忽然停下来,看向太子杨勇,

“回父皇,”杨勇上前一步回道,“这正是儿臣的本意。”

“你的意思,”隋文帝却脸上变色,“眹若不开仓放粮,便是君主失德,朝政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