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的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打赢一场战争。
譬如说清军入关后的剃发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起初清军南下,江南的百姓对朝廷从朱明换成了满清并没有多大的抗拒。可是等清廷下了剃发令后,顿时激起无数反抗,大名鼎鼎的江阴保卫战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对于满清坐了江山,江阴人民起初并没有什么反抗的举动,在明朝是顺民,清朝依旧如此。可等到剃发令传来,往昔顺民拿起了刀枪与清军拼了个你死我活。
又过了几百年,清朝落幕开始剪辫子,一样有许多人为了脑后的辫子寻死觅活,由此可见风俗的改变是多困难的一件事。
迄今为止,余家军下过很多道政令,比如限制地租、禁止私蓄护卫、山林确权等等。但禁止缠足,就不是下一道禁止的命令那么简单了。
关于斗争,最关键的是分清敌我。比如那些土地相关政策,余家军的敌人是士绅地主阶层,支持者则是广大的佃农与失地者。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所以能无往不利。
而对于移风易俗,余诚的敌人是民众心中固有的观念,盟友却很少,就连深受裹脚危害的妇女都有很多会是缠足的支持者。
思虑再三,余诚决定还是先从报纸这一宣传阵地开始下手。
经过这半年的发展,报纸已经是荆州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甚至还催生出了一种新职业,那就是念报人。
因为百姓的识字率不高,报纸上又经常会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策刊登,所以荆州百姓们开发出一条新的消遣方式,那就是去茶摊花一两分钱点杯茶,然后听念报人给大家念报纸。
除了政策,还有各种招工启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找到条赚钱的门路。即便都没有,听个热闹也是好的嘛。
吴秀才就是一个念报人。其实吴秀才不是秀才,而是个四十多岁的老童生,秀才只是大家对他的尊称。
在荆州,只要是读书人其实都有出路。考进政务学堂,毕业以后就能进官府谋个差事,又体面又有前途。进不了政务学堂,也可以去当老师教别人认字,余家军有各种学校和扫盲班,给老师的薪水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