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杨学山的仕途之路——回乡路的艰辛历程(六)

吕玉梅见自己的话让杨学山措手不及,便赶紧把还攥在手里的、已经填写了“杨学山”三个字的、杨学山全家下放回乡的申请表铺开在桌上,快速填写起来,想趁着杨学山还没醒过闷来,让杨学山赶快在她帮杨学山填写好的申请表上签上字,然后,她再拿着杨学山签了字的杨学山全家的申请表快马送荔式地送到精简办盖上戳子,让杨学山全家下放回乡如同变戏法似的变成事实。为了消除杨学山的疑虑,吕玉梅边写边对杨学山说:“我先把你们家的申请表填写上,然后再抽空填写我们家的。”

杨学山见吕玉梅匆匆忙忙又鬼鬼祟祟地填写申请表的样子,突然醒过闷来了:什么她和我杨学山两家一起下放回乡,她这是见蒙我不成,又开始对我行骗了!申请表都在她吕玉梅手里,我的申请表填写好后,鬼才知道,她填不填写自己的申请表!没准她压根就不填写自己家下放回乡的申请表,只填写我杨学山一家人的下放回乡的申请表,然后拿着我签了字的申请表到精减办盖上章,骗我杨学山全家下放回乡到艰苦的山村,而她全家人仍躺在城里的家中好吃好喝。要是我质问她,为什么只我杨学山一家下放回乡,她家没下放回乡,她就会欺骗我说,不是她没申请,她也填写申请表了,是领导没批准她家的申请。想到这儿,杨学山脊梁骨发冷,内心惊呼道:“我的那个娘啊!吕玉梅这狐狸精也太阴险了吧!一计不成,她又生一计!看来,这娘儿们见我新调来的好欺负,又处事老实厚道,就想方设法非要把我杨学山全家骗回乡不可啊!”

于是杨学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非常礼貌地对吕玉梅说,真要像她吕玉梅说的那样,她和杨学山两家一起下放回乡,给下边做出个表率来的话,就让吕玉梅从抽屉里再抽出一张全家下放回乡的申请表,当着他杨学山的面把她吕玉梅全家申请下放回乡的表填写好,他杨学山亲眼看见她吕玉梅填写好表了,他杨学山紧接着把自己全家申请下放回乡的表填写好,然后他杨学山,而不是她吕玉梅拿着吕杨两家的申请表一并交给精简办!不然他杨学山不在她填写的申请表上签字。

吕玉梅听杨学山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知道杨学山已经识破了她瞒天过海之计,就把为填写表格而俯在桌上的头抬起看杨学山,见杨学山态度认真又不由分说,非常吃惊,——杨学山的确不傻,她吕玉梅这么老谋深算都能识破!便不得不停下手里的笔,眨了眨两只三角眼,笑里藏刀地对杨学山说:“老杨啊,我有话从来不跟人藏着掖着,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见又把朴实的杨学山的目光吸引过来了,吕玉梅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你那个南方娶来的媳妇,哪有媳妇样儿啊!现在虽然不讲三从四德了,但也不能一不高兴了,不分地界不分时候地就跟你呱啦呱啦地吵吧?我要是你的话,就趁着这次下放回乡的机会,把她下放回到你那小罗山村好好磨练磨练。你说,咱城里多享福啊!不用下地干活,到时候揣起碗来就可以吃饭。她还嫌咱城里生活苦。这也忒娇生惯养了!你让她下放回乡锻炼一段时间,吃吃山村的苦后,她再也不会跟你吵吵咱城里生活苦了。一个人不吃点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甜。以后,你觉得把她磨练好了,再把她申请调回来。是吧?”

杨学山看着吕玉梅虚伪的面容,轻蔑地嘿嘿笑了起来。

“你笑什么?你笑得我浑身打哆嗦!”吕玉梅心虚地看着杨学山,两只眼皮打起颤来,“文件里真有这个政策,等国家经济好转了,还可以回城。”见杨学山鄙视着自己,吕玉梅仍面不变色地张开两片嘴唇说,“再一个,你要是把你媳妇和孩子们下放回乡,也省得她们拖累你了。你也可以轻装上阵实现你把太行县改造成南方省那样的青山绿水的美丽家园的伟大理想了。这样,自己的理想也实现了,老婆的思想也彻底改造好了,这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啊!”说罢,吕玉梅仍一副毫无羞耻模样看着杨学山。

“你别心虚!我不反对你有关咱们两家积极带头下放回乡的提议。但我反对只把我爱人韦美娟下放回乡。为什么呢?”杨学山清了清了嗓子后说,“首先说,我爱人韦美娟不在国家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的范围之内。而且,我爱人韦美娟也不是职工,是干部;她也不是1957以后新参加工作的,她早在1951年就参加工作了。其次,我爱人韦美娟吃不惯咱北方太行县的玉米面和红薯面不是娇生惯养,是从小没养成这样的胃口。这跟山东人爱吃馒头煎饼等面食,却吃不惯米饭和西北人不吃面条就觉得吃不饱饭一样,这是个生理问题,不是思想问题。跟下放回乡改造思想是两码事。一个好几十岁的人,从小养成的吃饭习惯很难在不习惯的环境中改变过来。如果硬要把已经几十岁的人往其不能适应的环境里推,只能是更加摧残他的身体。我爱人已经因不习惯咱县的饮食得了十二指溃疡。她现在都瘦得皮包骨了,再把她往更加不习惯的山村推,等于把她往火炕里推。到时候,还不知道她会生出什么大病来。我作为她的丈夫,绝对不能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第三,我爱人韦美娟从遥远的南方跟我回到我的老家太行县,是告别爹娘,远离家乡,纵跨四五千里来到她无亲无故的陌生之地。吃,吃不习惯,住,也没像样的房子住,气候也让她苦不堪言,现在我又把家庭和孩子全都交给了她。她为了我,为了这个家庭,她够辛苦了,做出的牺牲也够大了!这,我全看在眼里!牢记在心里!如果我还嫌她现在做出的牺牲不够,吃的苦还不多,还要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再把她下放回到更加艰苦的我的老家西罗山村进行所谓的‘磨练’,我还是人吗?这也不是一个人能做来的事啊!第四,没有一个家庭的支持,任何理想都很难实现。可以这么说,我的理想的实现离不开我家庭的支持!我爱人和孩子是我实现理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谈不上轻装上阵!总之,与情与理,我爱人韦美娟都不应该下放回我老家西罗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见用“大男子主义”也没激起杨学山的“自尊”,吕玉梅一脸的无奈,说:“还是舍不得叫媳妇回乡吃苦……”

“作为丈夫的大都会这么想,也会这么做的。你爱人没让你下放回乡吧?”杨学山打断吕玉梅,说。

吕玉梅被杨学山问得难以应答,赶紧转换话题,说:“以前我看你总不着家,不是往山里跑,就蹲在山村里不出来,还以为你那什么呢。今天听你这么一说,才知道,你还是非常爱你爱人的。要不,这么得了。”说到这儿,吕玉梅两只三角眼边滴溜滴溜转地看着杨学山,边说,“你不是四个孩子啊,这么着!你下放回乡两个,我也下放回乡两个。这样行了吧?”

杨学山一听,就猜到吕玉梅又在耍花腔,心想,这狐狸精能把自己的孩子下放回乡?她把城里的孩子都骗下放回乡了,她也绝不会把自己的孩子下放回乡的,就不拿正眼瞅着吕玉梅说:“你别拿我的孩子当筹码。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合适的决定。我目前家里的条件是,我不能把我的孩子下放回乡。这一是,把孩子下放回老家,没人照看。我娘的身体已被解放前几十年的苦难生活折磨得直不起腰了,浑身都是病,眼睛也因长年的思念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了。她现在的生活还得靠我弟弟和弟媳照顾,哪还能照顾得了我的孩子!另外,我弟弟自己还有一大堆孩子需要照看呢,加上还得照管我娘,哪有工夫照看别人的孩子!现在我们家的条件是,谁家的孩子只能谁家管,谁家的负担只能谁家来扛,推给谁,谁都无能为力应对。这,你应该深有体会呀,你家孩子那么多,天天不是这个哭,就是那个叫,家里整天吵吵闹闹的,把头都吵大了。再给你加上几个孩子,你负担得了吗?所以,自己生的孩子只能自己管,不应该一股脑儿地推给老家的兄弟姐妹照管。趁着下放回乡的运动,把自己的孩子下放回乡了,自己是轻松了,可老家的人就遭殃了!”说到这儿,杨学山诚恳地看着吕玉梅,又说,“我不把孩子推到乡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家吃过没有文化的大亏。我绝不让我的后代步我前辈的后尘再当睁眼瞎!一个人没有文化,什么道理都不懂,什么是非都分不清,如同一个废物!一个白痴!不仅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相反还会成为社会的公害!子不教父之过!要想让孩子长大自食其力,甚至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是根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抉择自己的教育权的时候,父母千万,也一定要为孩子把好这个舵!不能让孩子荒废了!我认为,有教育条件,却不让孩子接受相应的教育,是对孩子犯下不可饶恕之大罪!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就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个相对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我的家乡现在还很贫困,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水平也很低下,把孩子放在那样低水平的教育环境下,孩子是很难成器的。一年之机在于春,一生之机在于青!现在孩子正是受教育的良机,失去后,真的时不再来。古人经常告诫我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材!十年栽树百年才能树人。为什么说要百年才能树人呢?就是因为要把人教育成材一蹴而就绝对是不行的,是要长期接受良好的教育的……”

杨学山振振有词地跟吕玉梅讲育子的道理时,吕玉梅根本听不进去。她见自己苦思冥想的几个蒙骗杨学山跳入的陷阱都被杨学山识破,并被杨学山有理有据地怼回,还没等杨学山讲完,就瞪了杨学山一眼,“啪”的一下,把已经填写了几行的杨学山全家申请下放回乡的表格往抽屉里一摔,“哐当”一声,又使劲把抽屉推进去,然后非常生气地杨学山狠狠地说:“真难伺候!”说完,站起来往办公室外走。

杨学山看着吕玉梅离去的懊恼背影,轻蔑地一笑,说:“你还带头下放回乡?骗傻子呢!全太行县城的人都下放回乡了,你也不会下放回乡的!”

——

果不其然,1963年7月底,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的运动最终结束后,吕玉梅和十个孩子一个也没下放回乡,都在城里吃得肥头大耳,个个锦衣缎袍的满大街优哉游哉地闲逛。

杨学山决不是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不让孩子下放回乡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始终把孩子的教育视为家里的头等大事。1966年,全国大中城市的学生开始上山下乡。十几岁的孩子无论高中还是初中毕业后,都必须到农村插队落户,经过两年农村锻炼,再抽调回城里。太行县的许多家长都觉得,县城里的孩子早晚也得步城市孩子的后尘,就绞尽脑汁托关系找门子,给孩子安排工作,避开上山下乡的浪潮把自家孩子席卷到农村。我的许多伙伴初一的时候,甚至初一都没读完,只有十三四岁,就被家长托门子安排到了县拖拉机厂、县五金厂、县供销社,县鞋厂等县级厂矿企业上班。门路硬的家长把孩子安排到了县机械厂、国家三线的化工厂、桥梁厂等国营企业。门路更牛X的家庭里的孩子,昨天还跟伙伴们一起弹玻璃球,第二天就穿上全国人民都羡慕的绿色军装,变成了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红遍天的解放军叔叔!一天之间,就比伙伴们高出一个辈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学山不为所动,仍坚定地认为,孩子要想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教育是根本!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就在别的家长忙着给孩子找工作的时候,他却让孩子继续上学读书,并严厉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要管别人,别人不学你们要学,你们现在绝不能随大流,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文化在什么社会都立不住脚,什么社会都不会让文盲治理的。”而且还给孩子每人制造了一个小方桌,一个小椅凳,买来一些书籍,让孩子踏踏实实地在家学习,并抽空回家督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73年年底,文革后第一批中学招生的孩子速成高中毕业了,上山下乡也正式在县城开始了。杨学山的孩子也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插队到了农村。那些早早给孩子安排好工作的家长们,开始嘲笑杨学山:“杨科学,这次不科学了!”

虽然世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正如杨学山认定的那样,1978年,国家处于发展的需要,恢复了高考制度。杨学山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后来他的长子成为一名世界名校的博士,他的次子也成为一名高级军官。杨学山教育孩子成材之路一时成为当时县城的热议话题。

……

杨学山的家人来到太行老家后受到的上述接二连三的打击只是杨学山回乡艰辛历程中的小小的插曲,与杨学山本人遇到的挫折相比,他的家人所受到的打击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杨学山调回家乡太行后,他本人遇到的挑战和挫折更大。

那,杨学山调回自己的老家太行县后,他又是如何迎接始料不及的挑战和克服巨大困难的呢?他最终能入流太行县官场吗?他又如何入流的呢?

吕玉梅见自己的话让杨学山措手不及,便赶紧把还攥在手里的、已经填写了“杨学山”三个字的、杨学山全家下放回乡的申请表铺开在桌上,快速填写起来,想趁着杨学山还没醒过闷来,让杨学山赶快在她帮杨学山填写好的申请表上签上字,然后,她再拿着杨学山签了字的杨学山全家的申请表快马送荔式地送到精简办盖上戳子,让杨学山全家下放回乡如同变戏法似的变成事实。为了消除杨学山的疑虑,吕玉梅边写边对杨学山说:“我先把你们家的申请表填写上,然后再抽空填写我们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