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兴师投密旨

“这件事,不能久拖不决。为了解决问题,老臣免不了要来办办这件事。老臣愿意独自回朝,先去南晶宫会会华璐王爷,先托他去打探打探圣上的真实意思,然后再发兵也不迟,殿下如果同意这个方案,不妨就修书一封,给老臣带回朝廷,去给华璐千岁看看书信,然后就有回音了。那个时候,方能兴起义师,杀到京城。”寇爷说道。

“此言不差,可以探探圣上的真实意思再说,比较稳妥。怎么能凭一时冲动去做事呢?需要谨慎小心才好。免得真正惹怒了天子,恐怕对天下苍生不利。”狄六说道。

太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立马修书一封,交给寇爷。

寇爷装扮一番,穿着青衣戴着小帽,单人独马,看上去,就像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一般。

寇爷饥一顿饱一顿,饿了就吃东西,渴了就喝点水,水要多喝。夜宿晓行,很有规律,一连跑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到了朝廷。

他就在府门外等候,恳请守护王府的看门的门官,将书信投递进去,呈给华璐王爷。

华璐王爷父子正在议论东宫太子和五王相会在潼关,奸相父女私自调兵征伐,前前后后调兵有六十万,不知道胜负如何,只是可惜了太祖皇帝创业艰难,不想发生内乱,不想大动干戈,只是担心外敌趁虚入侵,挑衅骚扰,那么,江山就危在旦夕了。

“这件事,全都是因为奸相和奸妃独断专行,听不进良言诤言,并不是圣上的真实意思,料想到只要潼关打赢了,趁机杀回朝廷当中,捉拿奸相及其党羽,一网打尽,那么国家才能和平并且长治久安。”华璐王的儿子说。

“儿子见解没错,和我不谋而合,如果潼关失败了,那么云慈太子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华璐王爷说道。

当时正在议论得热烈,只见王门官捧进来一封书信,跪下,呈上书信。

华璐王接过书信,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书奉老王伯、王兄案下,云慈籍首上言。”

华璐觉得太子殿下真的谦虚,接着往下读:

“不幸王考宾天,父母双亡,奸相奸妃父女弄权,致使内乱不乱,乱象频发,骨肉相残,朝政日非,江河日下,一日不胜一日。这都是奸佞之徒要的结果。愚侄以前仰赖忠良寇吏部搭救,在外逃亡,长达十五年,走遍天下,竟然没有立锥之地,就像一只无林鸟,又像丧家之犬,苦楚良多,不能一一详述。”

读到这里,华璐叹口气说:“殿下受苦了!哎——都是奸相奸妃所为。”

他接着往下读:

“幸亏遇到尹皋王爷等等藩王,念及先王的恩德,扶植侄儿逃亡,暂且栖息于潼关。谁料想奸相父女仍然不依不饶,不能容侄儿存在,就私自大兴征伐之师,可惜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是外因导致,是内因使然,手足不残而残,国家元气不伤而伤,外敌难道不期待看到内乱吗?外敌肯定在觊觎中原。今天,幸亏是人心未泯,上,籍先王在天之灵,潼关赖以大获全胜,当然,离不开五路藩王的齐心协力,最近,潼关将士们想要趁热打铁,讨论举兵,起义讨伐奸佞,打回京城,清理奸佞,但是,愚侄和尹王爷不敢轻举妄动,冒然行动,就会影响国威,天子会责罚,回头再一想,如果我们不主动讨伐奸佞,恐怕奸相会再次出兵征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人心难测,恳求老王伯顾念骨肉之情,老诚广见,见多识广,富有经验,为吾定下主意,倘若耽搁时日,恐怕时间一长,就凉了众将士的心,五位藩王归去,岂不是昔日的忠诚竭力搭救付之东流?一旦付诸流水,恐怕后悔都来不及。所以,特地急忙忙修书一封,请恩人寇吏部呈上,渴望准音。”

华璐千岁父子读完来信,又惊又喜。知道五位藩王都聚集在潼关,然后齐心协力收除了妖道,去除一大隐患,奸相的势力开始走下坡路了。

现如今又差来寇爷,不知道他如何会见太子的。

这么一想,他就说道:“去请客人道后堂相见。”

老王爷吩咐家仆全都退出去,只有华璐父子在后堂呆着。

当下寇爷就到了内堂,见华璐父子都在那里站立着,寇爷上前,要行拜见大礼,老王爷一把搀扶着寇爷,说道:“寇贤卿休要拘礼,不必客气,且快请坐。”

寇爷礼毕。

王爷坐中间,寇爷坐一边相陪。

王爷说道:“难得寇贤卿一心为主,忆往昔,不知不觉,开始当官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二十年,你我都两鬓如霜,银光凸显,只道是今生再也见不着寇贤卿,耄耋之年,脸面老衰,谁知道心还年轻,忠心到老,不知疲倦,但是,你要是回归故里,怎么又见到了云慈殿下的?不如说给孤和儿子听听如何?”

寇爷见问,就将太子为了看龙舟比赛,雇船想要看清楚些,结果遇到暴风雨,船被打坏,漂流到远方,在半路上,就是江河之上,遇到太子在船上呼救,刚好遇到,就将太子带回家,却被家仆举报告密,后来得到包力的解救,一齐回到了潼关,这些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

王爷父子一听,非常高兴,说道:“殿下修书来,征求孤的意见,帮忙拿个主意。问是否带起义之师顺便攻打京城,清除奸臣佞贼。但是,孤猜测,如果不将兵马来攻打京城,恐怕奸相奸妃又要出兵征伐潼关了。这是势不两立的事,今天,圣上还比较明哲,比较宽厚仁慈,总是记着弟兄的一脉至亲,先帝的遗言,因为太后的原因,垂帘听政,就被阻拦,明天是秋季开始,等孤明天登朝后,再去禁宫见圣上,将这个情由偷偷告诉天子,就可以定夺了。”

殿下不同意起兵去京城,觉得这不是圣上的意思,免得误伤好人。众人也就不再提起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