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是把奏折拿给他,估计他也看不清写的啥,而且人老了就容易犯糊涂,易意气用事。或许燕王朱棣大概率就是在朱元璋晚年这几年才得到一个黄金发展期的。
削藩现在铁定不行,无他,自己不是皇帝。既然动不了他们,那就只能发展自己了,这点是朱允炆最大的优势,因为无论他怎么发展,都是受整个朝廷支持的。
藩王们却不行,你发展也只能是偷偷摸摸的,要不然世人就要问你是不是想造反。
今年朝廷的收益很可观,所有的进项加起来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达到了一千一百万两。其中有四成来自贸易,另外六成是农业方面。
当然这并不是说前几年朝廷收入很少,其实单论收入还是可以,只不过收上来的钱粮还没捂热就得花出去,因为一到冬天,大部分地方的百姓都没有余粮了,想要挖些野菜、摘些野果充饥也没有,尤其是北方,每年都需要朝廷拨粮赈灾。
不过几年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春夏遭灾,收成不好的州县外,其余地方都没有发现灾民。事实证明朱允炆的土地改革成功了,大多数百姓勉强能维持温饱,只要有一口吃食,谁愿意流离失所。
因此大多数进项都节流了下来,使得府库充盈。
不过朱允炆不能指望着这点钱过活,他得想办法让钱生钱。而生钱的前提就是他得先花钱。似乎有些绕口,但经济道理就是这样。
不同于电视局中某个家族或者商人的赚钱,作为皇太孙,后面大明的掌舵人,他要赚的钱不是一个小数目,也不是靠一时的发财就能成的,而是要形成一种观念机制,带动整个王朝的经济发展,可想而知有多困难。
并且如果兴趣使然,朱允炆的一个决策错误就有可能造成数万百姓的损失,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就是历史上所言的昏君。
‘本来准备发展几年,登上大位后再开始实施一些计划的,现在看来不得不提前了,趁着老爷子还健在,是藩王的发展时间,同时又何尝不是我的黄金时间呢。’朱允炆心中想道。
“奴婢拜见殿下。”朱允炆召来马三保。
“嗯,起来吧。这一年孤给你的东西学的怎么样了?”朱允炆道。
“回殿下,已经熟记于心。”马三保恭敬答道。
马三保对于朱允炆的恭敬不同于其他太监,其他人是怕,由于对皇权的敬畏和自身的工作而恭敬顺从。马三保一方面也出于这个原因,更多的则是被朱允炆的博学所征服。
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做太监是身不由己,不过心中的梦想却没有因为那一刀就随之破灭。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者,到死都是秉持着心中的信念。
因为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他此生的梦想就是远航,去他们民族的圣地朝拜。
进入燕王府后,他以为这辈子都没机会了,谁知阴差阳错的到了皇太孙这里,反而让他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因此他牢记朱允炆的吩咐,牢记那些地图、路线、地方。
“好,孤很欣慰,别人或许理解不了孤这么做的苦心,不过你应该知道,这不仅仅是宣扬我大明的国威,更重要的是为我大明的发展寻找一条出路。此事若是成功,你将成为我大明的功臣,名垂青史。”朱允炆认真说道。
“殿下放心,奴婢绝不辱命,拼尽性命也会完成。”马三保保证道。
“出去不能再自称奴婢了,你代表的是孤,是皇上,是整个大明,所以孤后面会封你官职,不过此事不宜在朝堂上商议,你明白吗?”朱允炆道。
“奴婢”“嗯?”朱允炆听到马三保又自称奴婢,有意提醒道。
“臣~明白。”马三保内心激动,放眼历朝历代,有哪个内侍太监获得过如此殊荣,就算有,那也是背上千古骂名的奸贼,而自己则是功臣。
“嗯,这就是了。对了,你的名字孤想给你改一下,出去就是大明的使臣,三保这个名字不适合了,你就叫郑和吧,代表我大明对外藩的郑重与和平的意思。”朱允炆道。
“郑和谢殿下赐名。”马三保,不,现在应该是郑和,伏地拜谢,莫大的荣耀啊,要是有家的人,估计回家就得沐浴更衣、焚香祭祖,告知先人。
可惜郑和从他入王府那刻起,就与家再无牵连,他的家就是王府。到了东宫,家就是皇宫,家长就是朱允炆。
不过往往习惯孤单的人才能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汹涌波涛的大海才不至于胆怯,要知道那些航海的水手几乎常年生活在甲板上,他们的承受能力要比我们强大得多。
郑和就是这样一个人,有坚定地信仰、伟大的梦想和强大的心理,所以无论历史如何发展,这样的人注定会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