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任性,你太子是总兵官,你也任性吗?
若兵败如山倒,到时候你怎么向圣上交代?
更严重的是,一旦总体战事兵败,朱高炽的太子地位都很可能岌岌可危。
众武将散去,高希、皇太孙朱瞻基,还有中军大将郑亨留了下来,杨士奇等几位随军大臣则坐在一旁。
“太子殿下,末将以为太子殿下刚才的决定不妥。只是因为汉王坚持要自领大军对阵马哈木,殿下你就放弃了圣上行之有效地对付蒙古骑军的阵法。末将以为,太轻率了!”
高希直言不讳。
高希不得不如此说,主帅一个轻率、任性的决定,不仅仅关系战局的成败,还关系着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
朱高炽看着高希,并不生气,也不赞赏。
他转过脸去问朱瞻基:“瞻基也一定赞同先锋将军的看法吧?”
“父王,二叔一开始是自己想做这个北征总兵官的,没抢到。他本来就不服父王,更别说打仗这件事了。从大军出发,他就急着要出战,屡次强行索要军令,父王总是妥协,有损父王总兵官的威信。武将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二叔,一是因为二叔以往战功彪炳,另一个原因与父王一再退让也有莫大的关系。”
朱瞻基虽然小,这次算是来实习的,但也对二叔朱高煦嚣张跋扈的行为恼怒不已。
“杨阁老,你们几位大臣也是这个意思吗?”
朱高炽又问杨士奇、杨溥、黄淮几个随军大臣,但朱高炽语速平缓、语气平静,没人听得出来他是怎样想的。
杨士奇一点都不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反而窃喜,因为太子的言行越来越具有帝王的风范。
不怒自威,重重城府,让臣子们看不透,正是帝王必备的心术。
“臣以为,太子殿下的决定英明。”杨士奇简简单单就说了这么一句。
黄淮和杨溥在朝为官多年,何其明白,也不点破,点头称是。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
“老师,杨阁老...”高希带着一点不悦叫了一声杨士奇。
杨士奇是高希会试时的主考官,是高希的座师,叫杨士奇“老师”是该当的。
但这样的场合叫“老师”,是在表明自己的不满。
你居然支持太子殿下“轻率的决定”,你怎么做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