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商周至秦朝的中国雕刻(秦朝兵马俑特写)

典型的如秦代铸造的“钟鐻金人十二”以及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两乘大型铜车马。这些青铜雕塑工艺十分精良,形象极为生动,体现了秦朝在青铜铸造和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其中铜车马旨在纪念秦始皇“平一宇内”的不朽功业.

玉石雕刻

秦朝玉器造型多样,包含人物、动物、器物等,以龙凤、虎豹等神兽较为常见,其色彩丰富,有白色、浅黄色、深绿色等。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大气,风格独特,如秦氏玉器流行较浅的阴刻及透雕,不见或罕见浮雕,镂空多见山字形、L型、工字型、T型孔等方折硬角的几何形状.

建筑装饰雕塑

都城咸阳的宫殿、桥梁以及骊山陵园等大型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进行装饰美化。如咸阳故城秦宫遗址出土的刻画着龙纹、凤纹、水神纹及模印着回纹、菱格纹的大型空心砖,还有咸阳市东郊窑店镇附近的秦宫遗址出土的浮雕着鹿、鸟、昆虫纹的圆瓦当等.

墓葬明器雕塑

主要是各种材质的偶人车马,除了大型的陶塑兵马俑及圉师俑外,还有如1978年在河南泌阳县官庄村秦代末年墓葬中发现的小型木雕侍者俑等.

商周至秦朝的雕刻艺术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商周时期

- 艺术风格独特:商周时期的雕刻艺术,如青铜器雕刻,造型上庄重、威严,纹饰神秘、奇幻,像饕餮纹、夔龙纹等,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 技艺水平高超:雕刻技艺有了很大进步,不仅有圆雕、浮雕、镂空等多种形式,且工艺精湛。如商周时期的玉器,线条流畅、婉转,造型优美,体现出当时工匠对材料和工具的熟练运用.

- 文化内涵深厚:雕刻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例如,青铜器多为礼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玉器也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

秦朝

- 写实与宏大风格:秦朝雕刻艺术以写实主义为主,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等高,生动再现了秦军的军容和士兵的形象,展现出秦朝雕刻的高超技艺和写实能力。且其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彰显了秦朝强大的国力和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组织动员能力.

- 雕塑传统奠基:秦兵马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这种群塑形式以及写实风格等对后世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传统之一.

- 艺术融合创新:秦朝雕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将雕刻与彩绘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形式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

商周至秦朝的雕刻艺术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商周时期

- 政治方面:商周实行世袭制、分封制和等级制,统治阶层为维护自身权威和等级秩序,利用雕刻艺术作为礼器等的装饰,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等,这些神秘、庄重的纹饰,既增添了礼器的威严感,又强化了统治阶层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彰显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

小主,

- 经济方面:商周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青铜冶铸业蓬勃发展,使青铜器雕刻成为当时重要的艺术形式,其造型和纹饰不断丰富,工艺日益精湛,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此外,玉器雕刻也达到很高水平,不仅是装饰品,更是信仰和崇拜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经济繁荣下人们对精神文化和艺术的追求.

秦朝兵马俑

秦朝陶塑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选料制泥

选用当地的黄土,加入石英砂进行调和,制成制作陶俑的泥料.

制作初胎

采用塑模结合的方法,以塑为主。先分别制作陶俑的各个部分,如头、手、躯干等。俑头多用合模法,将其分为前后两半分别制作后再粘接;躯干则由下而上逐段叠塑,先制作足踏板,依次塑造双脚、双腿及短裤、躯干,阴干后粘接双臂,再插接双手。在制作过程中,会运用到模压、塑捏、刻画、贴条等手法.

细部加工

在初胎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修饰、刻划细部,如在俑躯干粗胎上覆细泥雕饰衣服纹样,直接在粗胎上雕刻铠甲、腰带、带钩等,还会通过堆、贴、捏、刻等工艺,使肌肉、五官、须发等产生不同形状与质感,展现出不同人物形象.

入窑焙烧

将阴干后的陶俑坯放入窑中,焙烧温度约为1000℃。烧制时,俑坯头朝下、脚朝上放置,这样比较稳定,不易塌落.

出窑彩绘

陶俑烧成出窑后,再进行彩绘,最终完成陶俑制作.

秦朝陶塑兵马俑彩绘颜料的附着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底层处理

兵马俑在烧制完成后,表面相对粗糙,这为颜料附着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首先会在陶俑表面涂上一层生漆作为底层,生漆可以使陶俑表面更加平整光滑,起到黏合剂的作用,为彩绘颜料提供一个良好的附着面。

颜料使用

- 当时的工匠使用多种颜料进行彩绘,如朱砂(红色)、石绿(绿色)、石青(蓝色)、炭黑等。这些颜料通常是矿物质颜料,被研磨成细粉后,与某种胶结材料混合。

- 胶结材料可能是动物胶,这种材料能使颜料更好地附着在有漆层的陶俑表面,同时保持颜料的稳定性,不易脱落。工匠们用毛笔等工具将调好的颜料仔细地涂抹或描绘在陶俑的相应部位,比如在面部描绘五官、在衣服部位绘制服饰图案等。

秦朝兵马俑彩绘颜色丰富多样,服饰上有朱红、绿色、蓝色、紫色、粉红、粉绿、粉蓝、黑、白、赭等十几种颜色,其中尤以粉绿、朱红、紫色、天蓝等四色数量最多 。其主要颜色及成分如下 :

- 红色:主要由朱砂、铅丹构成。?、

- 绿色:多为石绿。

- 蓝色:成分主要是石青。

- 紫色:主要成分为硅酸铜钡,被称为“中国紫”,是一种人工合成颜料。

- 黄色:可能是密陀僧。

- 黑色:成分是炭黑。

- 白色:由磷灰石、铅白等组成。?、

在制作兵马俑时,工匠调制颜料有以下步骤:

颜料原料准备

- 矿物质采集加工:对于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硫化汞)、石绿(孔雀石)、石青(蓝铜矿)等,工匠会从矿石中采集原料。采集后,通过研磨等方式将矿石加工成细粉,以便用于调制。例如朱砂,需要把含朱砂的矿石磨碎,让其颗粒足够细小,以保证颜色的均匀和细腻。

- 胶结材料准备:为了让颜料能更好地附着在兵马俑表面,需要使用胶结材料。当时可能采用动物胶,如牛皮胶或骨胶。这些胶需要经过熬制等加工处理,使其具有合适的黏性。

颜料混合调制

- 混合比例:将研磨好的矿物质颜料细粉与胶结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具体比例根据颜色的需求和实际经验来确定,不同颜色的颜料其矿物质与胶的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对于需要更鲜艳、更持久的颜色,可能会增加矿物质颜料的比例。

- 搅拌均匀:使用工具(可能是木棒等)充分搅拌颜料,使矿物质颜料和胶结材料完全融合,确保颜料质地均匀,颜色一致。同时,搅拌过程中还可能会加入少量的水来调节颜料的浓稠度,以达到便于彩绘的状态。

秦朝兵马俑彩绘颜料的胶结材料主要是动物胶,可能是牛皮胶或骨胶。

动物胶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它能够将颜料颗粒紧密地黏合在一起,并且使颜料牢固地附着在兵马俑的陶质表面。这种胶可以通过熬制动物的皮、骨等部位获得,其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在制作过程中,工匠将动物胶与矿物质颜料混合,让颜料更好地附着和保持在陶俑上。

在地下环境中,兵马俑彩绘颜料中的矿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小主,

隔绝空气

- 兵马俑被埋藏于地下,土壤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空气。大多数矿物质颜料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缺少氧气的环境下,不易发生氧化反应,例如朱砂(硫化汞),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其化学结构能够保持相对完整,减缓了变色、分解等情况的发生。

土壤环境

- 当地的土壤成分对彩绘颜料的稳定性也有影响。如果土壤酸碱度适中,没有强酸性或强碱性物质来腐蚀颜料,那么矿物质颜料就能更好地保存。而且土壤的湿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会因为过于干燥导致颜料干裂剥落,也不会因为过度潮湿使颜料溶解或发生化学反应。

陶俑自身因素

- 兵马俑表面的生漆底层对矿物质颜料起到了保护作用。生漆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挡了外界物质对颜料的直接接触和侵蚀,同时也减少了颜料与土壤中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为矿物质颜料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保存环境。

兵马俑彩绘颜料中的矿物质在光照下可能会发生多种变化:

褪色

- 许多矿物质颜料中的发色团在长时间光照下会被破坏。例如,其中的有机胶结材料(如动物胶)在光照下可能发生光化学老化,导致颜料颗粒之间的黏结力下降。同时,一些像石青、石绿这类含铜矿物颜料,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能会发生氧化反应,使颜色逐渐变浅,最终导致褪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