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

南朝不殆录 仁者为鬼 2954 字 8个月前

“东吴孙权之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海南。所经及传闻有百数十国,今所存录,数国而已。”

“林邑、扶南、盘盘、丹丹、干达利、赤土、真腊、婆利、师子等。”

“另有天竺大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从月支、高附以西,南至西海,东至槃越,列国数十,每国置王,其名虽异,皆身毒也。”

“此国乃佛教源流之地,昔日达摩便是从身毒走海路来到广州,再来的建康。”

好不容易满足了众学子的求知欲,杜之伟再讲西戎和北狄。

“西戎本指羌胡,然而汉朝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如今的西戎早已不复当初概念。”

“王莽篡位,西域遂绝。后汉班超所通者五十余国,西至西海,东西四万里,皆来朝贡。其后或绝或通,暨魏晋之后,不可详焉。”

“唯有吐谷浑,本辽西鲜卑部,幼子是为慕容氏。庶长吐谷浑西度陇,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山,数千里之地,实力颇强。”

“北狄自古以来为中国大敌,秦汉至今,建筑万里长城防的就是北狄。”

“草原霸主前仆后继,如今最强乃是突厥阿史那氏,世居金山,工于铁作。牙门建狼头纛,以狼之后裔自居。”

“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贱老贵壮,寡廉耻无礼义,犹古之匈奴也。”

“有伊利可汗,以兵击铁勒大胜,求婚于茹茹。为茹茹之主阿那瑰所辱骂,与之大战。历经乙息记可汗、木杆可汗两代连破茹茹,终于击灭之。”

“如鞑靼、契丹、铁勒、室韦等北方戎狄悉归属突厥,抗衡中夏。”

杜之伟最后结语了一句:”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先有氐秦、后有元魏,这些西戎北狄使劲都想学习华夏,成为天下正朔,你们可不要输给了他们。”

这门课程的内容侯胜北很感兴趣,但是觉得杜之伟讲得太过简单。

不过他也知道,鸿胪卿靠接待使节获得的那一星半点情报,讲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

看来如果要深入了解,只有亲身前往那些国度才行了。

……

下一个老师十分年轻,才二十过半,比侯胜北也就大了八岁。

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能来国子学讲课,学术造诣想必了得。

此人乃是嘉德殿学士,佐著作,史佐姚察,他是徐陵、杜之伟一力推荐的。注5

姚察和众学子彼此年龄相近,很是聊得来。

他十三岁时,简文帝还是东宫太子,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待简文帝嗣位,尤加礼接。

侯胜北一听,是简文帝看好的人才,马上就对此人有了好感。

姚察几年前当过原乡令,讲起兵祸的惨状:邑境萧条,人饥相食,告籴无处,流亡之民不愿返乡。他自己也只有采集野菜,自甘藜藿。

经过轻其赋役,劝以耕种,历经数年户口殷盛,仓廪渐足。

姚察有地方政务的实操经验,除了传授经史之外,还给众人讲解如何管辖百里之地。

“百姓啊,只要有饭吃有田种,很容易治理的。如果不给饭吃没田种,要么成为流民,要么就造反喽。”

真有那么简单?不是还有教化、缉盗、审案之类的嘛。侯胜北质疑道。

“你说的是太平世道,确实如此。”

姚察表示赞同:”但是现在百姓连饭都吃不上,逼得都去做贼作案,怎么抓得干净?更不用提宣扬教化了,饱读诗书又不能真的填饱肚子。”

侯胜北本想说岭南就不是这样,转念一想这不是增加地域矛盾么,算了不提了。

唉,不知要花费多少年,这世道才能恢复太平模样……

下课了,姚察一说起去年新得的儿子,就开心得合不拢嘴。

他现在兼职协助这批羽林郎的顶头上司,羽林监许亨、和大匠卿、太中大夫杜之伟一起编纂前朝史,笑嘻嘻道:”我要是完不成,就让这小子接着干。“注6

……

侯胜北觉得这些老师都挺有趣的,一个个学识渊博,性格脾气各有特色,并没有读书读得古板僵硬。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概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注1:王冲有子三十人,并致通官。

注2:周宝安的儿子名字生僻,左辟右鸟,以辟代替,承圣三年554年出生

注3:火焚太极殿,承圣中议欲营之,独阙一柱,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围,长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后渚,监军邹子度以闻。诏中书令沈众兼起部尚书,少府卿蔡俦兼将作大匠,起太极殿

注4:沈众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绳为带,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啖之

注5: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

注6:姚察之子姚思廉557637,在父亲的基础上,编纂梁、陈二史

《地名对照

原乡:今安吉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