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阳看着手上的血,嘴角轻微的上扬,他用舌头轻轻舔了一下自己的血。
兴国寺外的月光借着窗户的缝隙溜了进来。
清冷的月光照着陆子阳左边的脸,一半黑暗一半光明。
……
第二天,苏辙很早便起来复习功课。
距离礼部考试还有不到七天时间,苏辙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准备考试上。
苏轼睡醒之后,看见苏辙如此用功,大为不解。
“弟弟,你这是何苦呢?反正都要考了,为何不出去放松一下心情?”
苏辙摇头,“你的才华在我之上,肯定不用担心。可本次来科举之人,都是天下有名的才子,我不敢懈怠啊!”
苏洵看着自己小儿子如此认真,有些欣慰,不过再看看苏轼的样子,又有些心烦。
“轼儿,你看看你一点没有哥哥的样子。到时候你要名落孙山,才有你后悔的。”
“读书又不是靠这几天,十几年的付出少了这几天有何影响。而且临近考试,本就压力大,这个时候要放松心情。才能有好的发挥。”
苏洵见说不过他,只好摇头作罢。
“你们都别看书了,快和我去汴京城看一看。”
苏辙摇头拒绝,苏洵严词拒绝。
苏轼问苏父:“要说弟弟留在这兴国复习考试还是个理由,父亲又不参加科考,为何也这么用功啊?”
“未父都这把年纪了,要那功名还有何用?不过文章还是要注的,你来帮为父看看这篇文章。”
苏洵虽然一次都未高中,不过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学问的研究。
此次来汴京,他还特地带来自己的文章,想要和汴京城内的文学泰斗们交流交流。
苏轼心中暗自腹诽,父亲这次不想去参加科考,肯定担心要是自己没考上,结果儿子考上了,那岂不是很没面子。
倒不如洒脱一点,我任你东西南北中,放弃便好。
接着对别人说,我要是去考了,一定能中。
当然这都是苏轼的臆想,至于真实的情况他就不得而知喽!
“嘿!你这小子想什么呢?这么入神!”苏洵问道。
苏轼一下回过了神,吓了一跳。
“没想什么?”
“快点过来看看我注的这篇文章。”
苏轼接过父亲的文章,看完之后,振臂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