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二十万骑兵

钟日的舰队抵达了扶桑港口,准备按照协议接收粮食。扶桑幕府咬着牙征齐了今年所需粮米,民怨达到顶峰。起初,幕府设想的很妙,进行的很顺利。高丽被灭国,大量耕地可以用来种植粮米,缓解了国内的饥荒。遂利用各种小船商船先后运送了几万名农夫到高丽半岛。前期几乎没碰见阻碍,农夫在武士的帮助下,夺得了许多优良耕地。大量的高丽老幼顺从,任其驱使。扶桑俨然成了高丽的主子,成了那片土地的实际拥有者。扶桑甚至在高丽半岛建立了军政衙门,进行统治。想等到秋收后,将粮米运回扶桑国内,至少能减轻粮米贸易给扶桑带来的危害,减轻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源范赖的军队连战连捷,剿灭多支叛军。只要能解决了粮食问题,不用全部解决,解决一小部分,安定民心。在扶桑军队的攻势下,叛军和高丽人坚持不了多久。平息叛乱,全国太平,粮食贸易不成问题。计划的非常好,非常美好。

怎料得到,初秋时,大宋舰队将十几万高丽人运送到了高丽半岛,其中大多数是青壮年男女。被压迫的高丽人见了自己人,奋起反抗。内外夹攻,半岛的几万农夫和几百武士怎是对手?没几天,战事结束。不久前还耀武扬威,压迫高丽人的扶桑农夫,转眼间从主子变成了奴隶,跪地投降,接受失败。马上到收成季节的粮米,全成了高丽人的口粮。扶桑的算计终成空,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了占据高丽土地,扶桑强迫送走了几万农夫。农夫妻离子散,痛恨幕府。幕府承诺会供养农夫妻子,过一两年保证他们团圆,却根本没有兑现诺言。许多扶桑农妇家里断了炊,或携儿女,或独自离家外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她们得活着。家中无壮年男丁的耕地全部由幕府收回,重新分配。分配给农人还好,不至于荒废。分配给游手好闲的民户,耕地尽皆荒芜。莫说这些人不懂得耕地,就算懂得,也受不住那份辛苦。但凡受得住辛苦,不至于游手好闲,没有生存技能,穷的响叮当。

殖民高丽的巨大失败,加上国内战乱和粮食歉收,比之前两年的局势要严重得多。幕府眼见交易日临近,连着多日商议如何应对。会议上死气沉沉,没有人愿意发表意见,更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有什么好办法?没有办法了。违背协议,不给宋朝粮米?若非宋朝舰队运送高丽人回到半岛,怎会有此等结果?没有宋朝舰队,高丽人怎可能回得去?就算能回去,怎么一股脑回去这么多?令扶桑无力应对。扶桑认为宋朝有错,有大错,对两国关系不利。因此事,幕府派人到对马岛质问过钟日。钟日懒得搭理他们,传话出来,说自己奉命行事。扶桑有什么不满,有什么疑问,去找大宋枢密院,跟我说不着。扶桑还真能去找大宋枢密院质问?扶桑使臣到了大宋,根本不许进京,最高只能见到礼部侍郎。枢密院的级别比礼部高,是大宋最主要的军事衙门。礼部侍郎正三品,枢密使从一品,是你想见就能见?万一见到了,未必是好事。当着枢相的面,稍有失礼,说错一句话,恐举国通天大祸。高丽灭国,土地仍不是无主之地。这件事,扶桑哪有道理?高丽半岛什么时候成为扶桑的土地了?你趁着高丽遭遇灭国,运送农夫过去耕地,就是你的土地了?谁承认了?只有西边那片大陆的主人才有资格定周围小国的统治权。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尚未获得大宋册封,没得到法理承认,就想搞事?想搞事要看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有海峡阻隔,大宋难以动你?小岛贫瘠,大宋没必要动你?难道大宋这两支庞大舰队是摆设吗?

大宋舰队运送高丽人回到高丽半岛,是天经地义。扶桑如何不满,讲不出道理。细究起来,扶桑人更没有脸面。扶桑人在高丽半岛作威作福,丧尽了天良。许多高丽女孩,没到十五六岁,就生下了扶桑农夫的孩子,还不少怀着身孕。更有许多高丽老少被扶桑农夫欺压,干农活重活,累死病死。高丽遭遇灭国,青年男女被金国掳走。余下的老幼惨遭屠杀,村镇焚毁。勉强幸存的人,苟延残喘,担惊受怕。又碰上了扶桑人这等毒虫蛇蝎。老实巴交的扶桑农民,在扶桑受欺压压迫,唯唯诺诺。一旦翻身做了主子,心中的恶魔便会被释放,比最坏的人还要坏百倍,比最恶的人还要恶毒百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教导能够消掉了恶,学习善行。后来扶桑人十分推崇王阳明的心学,不知道学了个什么。虽然每个人学到的内容不同,看法观点不同,衍生出各种学派,然心学核心不会改变。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就是致良知。儒家教化人心向善,教化了多少年,教化了多少人,怎么偏偏教化出这么个东西?荀子的理念不错,王阳明的理念也不错。对汉人来说,都是不错的。对外人,未必适用。尤其扶桑人生性恶毒,别指望教化能够改变什么。唐时允许扶桑人学习汉文化,毫不保留的教导,分明是个巨大的错误。如同教会一条恶狗说了人话,它会说人话,就是人吗?哪怕披上了人皮,恶狗能拥有了人的良知吗?汉人常常犯下的错误,就是仁慈和一厢情愿。对谁都仁慈,对谁都一厢情愿。

扶桑幕府商议几日,不遵守协议内容不现实。不是因为契约精神,实在是大宋军队的威势,让他们不敢不遵守。不遵守协议,是收拾扶桑的绝佳借口。大宋组建了两支舰队,单单一支,就能不费吹灰之力灭了扶桑所谓的数百战船,彻底封锁了这个小岛。必要情况下,运几万大宋将士进入扶桑,扶桑面临内外困局,拿什么抵抗?源赖朝很后悔,因为看到了金银,抵不住诱惑,签了协议,答应与大宋开启粮食贸易。因为眼界太窄,在大宋皇帝为皇子庆贺时,小气了些。要是没得罪了大宋皇帝,或许有机会求天朝恩典,延缓粮米交付日期,让扶桑渡过难关。现在哪有机会了求这个恩典了?只希望大宋皇帝再办什么典礼,通知到扶桑,扶桑一定要显示出诚意,获大宋皇帝原谅。哪有许多典礼办?大宋有皇后,皇帝有皇子,多大的典礼要通知了周围小国?等立太子时,会有大型典礼。赵承业才几岁?等十年之后吧。

扶桑除了硬着头皮交付粮米,没有第二条路。这个过程的惨烈程度不必多说,为了口吃的,死了不少扶桑平民。好容易准备好了粮米,运送到了港口。紧接着,源赖朝领地内叛乱四起,比之前快得多,多得多。源范赖率领主力军作战勇猛,赶不上叛军数量增加。剿灭了一路叛军,要起来三个。叛军势大,新的叛军有能力攻打乡镇。甚至有叛军攻占了城池,与幕府对抗。整个扶桑陷入烽火,源氏领地丧失近半,政权岌岌可危。走到这一步,论起原因,表面上是前期幕府军队作战不利,进军拖沓。实际上,根源正是与大宋的粮米贸易。平氏藤原氏叛军和高丽人,危害虽大,可以慢慢解决。大不了丢了部分土地,今后夺回来,花上五年八年未尝不可。与宋朝粮食贸易一年一次,怎能慢慢解决?因为强征粮食,农民叛军多点开花,大有燎原之势。今年的粮食勉强凑齐了,贸易一共五年,还有两年。明年后年怎么办?罢了,谁知道源氏幕府还能不能活到明年?大宋责怪,也找不着人了。大宋发泄怒火,就让整个扶桑来承受,谁让你们反叛幕府,导致国家混乱,被大宋杀了一点儿不冤枉。

大宋税收逐年增长,没有远洋贸易的加成,秋季税收仍达到了五千四百多万两。拨付各项支出,增加治水,教育,医疗,军事等领域资金,盈余有八百多万两。与几年前相比,这是巨大的成功。国库很富裕,赵盏却不能乱花。明年要发兵灭金,战争最耗费钱财。国库必须要有充足的银子,以备不时之需。与之前国库存银放在一起,国库存银整整一千万两。而北边的金国,这一年的税收总额也没达到一千万两这个数。赵盏并不满足,钱是所有问题的基础,有了钱,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孝宗赵眘在位时,裁撤冗官,改善了财政。到了赵盏时,开设新衙门,需要大量官员。科举取士仍不足,大宋连一名冗官都找不出了。大宋官员的薪俸很高,怎能不做事白白养着?

不久前,内阁下全国政令:科举考生的路费资助不取消,其余给民间学者的资助全部取消。这是大宋给文人的优待,持续多年,是一笔开销。动不动听说有学者不做官,不事权贵,回乡做学问。没有朝廷的资助,他们吃什么喝什么?吃喝都没了,做什么学问?这回好了,资助没了,吃喝真的没了。内阁政令中还说:学者可以去各省各路的书院应聘,应聘成功可以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朝廷按照教师级别支付薪资。这些民间学者不愿意做官,那好,以后大宋或许会开科举,哪怕开科举,必定极少,早晚取消了科举考试。为了糊口,就去学馆中教导学生。大型的高级学馆应聘失败,去低级地方学馆应聘。低级地方学馆还应聘失败,算是什么学者?如果教导学生也不行,便自己去找饭辙吧,朝廷一文钱都不给。机会摆在那,老师的薪水足够养家,依然饿死了是自己无能,谁都别怪。这项政策引起了一些文人学者的不满,以理学生居多。这是违背了祖宗规矩,怎能取消了文人的特殊待遇?对旁人或许有用,对赵盏是一点儿用都没有。士大夫都杀了,人头税都取消了,取消个民间学者资助补贴算什么了不得的事?从道理上讲,朝廷也不理亏。研究学问完全允许,国家不干预。但是,多数民间学者没有为国家发展直接带来贡献。如果带来了贡献,国家会给予奖励,没有带来贡献,国家为什么要拿钱资助?到学馆中教学,可以推广思想学派,可以获得薪资,可以继续研究学问,有什么坏处?只想着不干活,白拿钱吗?不干活,不给钱,你们就反对?讲不讲道理了?不满的学者权衡再三,朝廷不可能退让,最终无奈向现实低头。身有功名的学者,去相关衙门报备,等到获得分配官位。没有功名的学者,先后到各地学馆应聘。

在军事上,大宋灭西夏获得了十五万匹战马。之前大宋全国战马不过十七万匹。十七万匹战马中,马军司五万人,分到五万匹,组建两万五千常备骑兵。飞虎军三千人,获得一万匹精壮战马。其余十二万匹战马组建了六万骑兵。主要在殿前司、建康军和镇北军中服役。岭南军不是前线军团,用不着装备太多战马。西北军无需直面金国,防御压力小,骑兵部队少。现在直接获得了十五万匹战马,有了两个养马地的稳定战马来源,大宋不必为缺少战马犯愁。西北军驻守的西北地区,多是地广人稀,骑兵不可缺少。枢密院下军令,西北军留下十万匹战马,组建五万骑兵。其余五万匹战马由镇北军接收,再组建两万五千骑兵。至此,大宋骑兵总数整整十七万。等到冬天金国交付五万匹战马,又足够组建两万五千骑兵。大宋骑兵将近维持二十万。不是名义上二十万骑兵,是实实在在的二十万骑兵。每名骑兵标配两匹战马,飞虎军这样的重骑兵配备三匹战马。蒙古骑兵总数十三四万,大宋骑兵已有能力在数量上对抗蒙古骑兵了。凭借养马场的大量战马产出,为每个骑兵配备更多战马,保证长距离奔袭,能抵消了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蒙古人骑射水平高,大宋骑兵已开始装备了短枪杆的骑兵火枪,那种火枪的威力是马弓无法比拟的,是蒙古人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