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官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反驳。
朱檀趁热打铁,继续说道:
“更何况,这贱籍制度,本就是前朝的陋习,它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让无数百姓饱受欺凌,永世不得翻身!”
“试问,这样的制度,如何能够体现我大明的仁义?如何能够让我大明长治久安?!”
“所以,”朱檀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后落在朱元璋身上,沉声道,“儿臣恳请父皇,改革科举制度,另设选才之法,广纳天下贤才!”
“同时,彻底取消贱籍制度,让所有百姓,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都能为我大明江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檀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就连殿外的侍卫,都听得热血沸腾。
朱元璋沉默了,他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儿子,心中五味杂陈。
他何尝不知道,朱檀所说的,才是真正有利于大明的举措?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如钟鸣般在殿内回荡:
“咱也知道,这贱籍制度,是前朝的糟粕。可自古以来,尊卑有别,若是贸然更改,岂不天下大乱?”
“再说这科举制度,老十你说要改,那你说说,要如何个改法?”
“总得拿出个章程来!”
老皇帝这一番话看似是在质疑,实则已经透露出几分松动的意思。
那些原本脸色难看的文官们此时更是心惊肉跳,纷纷拿眼去偷瞄朱元璋,希望揣摩出皇帝的心思。
却发现这位乞丐出身的皇帝喜怒不形于色,根本猜不透他的想法。
朱檀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这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
他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现行的科举制度,过于注重八股文章,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只会吟诗作对,对于治国安邦,却是一窍不通。”
当初。
洪武六年。
朱元璋以“仕途壅滞”为由,下旨停罢科举。
其实真实原因是当时刚刚经历元末战乱,百废待兴,而科举取士太过注重文章辞藻。
选拔出的人才并不一定适合当时的国情。
朱元璋希望能够选拔出更多经世致用的人才,因此才做出了取消科举的决定。
所以,现在朱檀的一番话,简直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
“哦?”朱元璋来了兴致,“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改进啊?”
“儿臣以为,科举考试,应当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比如,可以增设算术、农学、水利、医学等科目,让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同时,还可以效仿古制,设立武举,选拔武力超群之辈,充实我大明军队。”
朱檀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议论声。
文官们自然是面露不悦,这要是真按朱檀说的改了。
那他们这些只会吟诗作对的,岂不是要被扫地出门?
武将们则大多面露喜色,这武举要是真办起来了,那他们这些武将的地位,可就水涨船高了。
朱元璋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只是静静地听着朱檀的阐述,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除此之外A……”
朱檀顿了顿,继续说道:
“儿臣还以为,科举考试,应当面向所有百姓,不分出身贵贱。”
“我大明建国之初,父皇您便定下了科举制度,广开科举之门,为的就是能够让天下有才之士,都能够为朝廷效力。”
“可是,这贱籍制度,却将无数百姓拒之门外,让他们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如此一来,岂不是埋没了人才,阻碍了我大明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沉默了,他何尝不知道,朱檀所说的,句句在理。
洪武六年除了取消科举制度外,朱元璋还以“仕进之途,果出于此乎?朕设科取士,本意岂然?”为由,取消了元朝以来的“格局授官”制度。
所谓“格局授官”,就是将各省的考生,按照省份的不同,预先设定好录取的名额和官职等级。(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