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揭起义旗之后,农民起义即成燎原之势。
陕北府谷农民全敬元集结一群饥民造反,张三即率队北上与之汇合,起义军扩展到五六千人。不久全敬元、王嘉胤张三率众南进,驻军于黄龙川。
起义军所经之处,杀贪官,破监牢,开粮仓,济饥民,风靡渭北。
同时,陕北的高如岳在安塞,牛家豪、飞山虎、大红狼在宜川,袁真、黑煞神在洛川,刘和尚在延川,王大周在汉中南部,全敬元在甘肃庆阳,党绍锋在武都也插旗举反。
嘉靖42年,农民起义遍及陕西全境及甘肃东部,并有川北一部,许多官兵也参加了起义军
嘉靖42年边境九镇总兵官
蓟辽总督戚继光、宣府总兵马芳、大同总兵俞大猷、延绥总兵董一奎、太原总兵张经、固原总兵张瀚、宁夏总兵勃拜、甘肃总兵李隆。
一开年内阁就安排九镇开始针对义军、蒙古、建州开始进行围剿,就在内阁觉得开始可以拨乱反正,天下就要好转时候,播州杨烈反了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重庆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
明代在与各民族的关系上,曾胜极一时。明成祖时,北破元裔,南并安南,又招致南洋诸国。然而宣中以后,日就陵替,边疆多事,特别是与西南诸土司的战争更是持久不断。
土司之由来源于元代。元代对于西南苗裔部落之内附者,皆受其长为宣慰司、宣抚司等官,土司之名由此而来。明代继承元代之制,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在云南设立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在贵州设立布政使司。在布政使之下,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措施,在落后地区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作土官进行统治。
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
唐朝末年杨端设计打败南诏的穆星天,继而受唐朝册封播州,世袭官位,历经两宋与元朝统治后,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领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前后历经二十九代,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
嘉靖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又赐杨烈都指挥使衔。后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嘉靖四十年开始对朝廷开始不管不问,甚至对周边府县进行抢掠。明廷对杨烈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杨烈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春,播州土司杨烈和朝廷发生了第一次冲突。
朝廷令文臣张世有,武将翁永刚、蔡焕生分三路,分别行军围剿。杨烈采用“声东击西”计,以“佯令约降”为幌子,暗中“统兵据关冲杀”,结果“一路明军大败,死伤大半……而他师亦无功”。
杨烈大败朝廷军队,令朝廷大受震撼。张世有因战败而被撤职,朝廷也转变了对杨烈的态度,从快速平剿变为“择时进剿”。接任的官员更是主张招抚杨烈。
面对朝廷的招抚,杨烈也担心大兵来袭,因而积极认错,见好就收。他向朝廷立誓保证,如果自己能得到赦免,会竭尽全力为明朝保境安民,不会再为非作乱。